腊月二十八的喜庆余韵还未消散,谢家的小院便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两场婚礼的筹备中。李桂花将珍藏多年的红绸布拿出来,裁裁剪剪做成喜字,又托人从供销社换来几包水果糖,整个人像上了发条的钟表,在厨房与堂屋间来回穿梭。
谢保国则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跑遍了半个城,终于凑齐了缝纫机和自行车的票证。
大哥谢明军的婚礼定在正月初六。秀兰家也是本分的工人家庭,两家商量着一切从简,却也难掩热闹喜庆。
婚礼当天,平安里胡同的街坊们自发前来帮忙,张奶奶带着几个老太太在厨房揉面擀皮,刘翠兰虽然依旧酸溜溜地说风凉话,却也没落下帮忙布置院子的活儿。
谢明懿作为小姑子,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她凭借着古代的礼仪知识,将婚礼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
迎亲队伍到了门口,她笑着拦住大哥,非要他对出自己出的对子才让进门。
“上联是‘琴瑟和鸣同谱幸福曲’,大哥,您可得好好想想下联。
”谢明军挠着头憋得满脸通红,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最后还是陈宇轩在一旁悄悄提醒,才对出“鸳鸯比翼共绘锦绣图”。
拜堂时,谢明懿看着大哥大嫂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心中感慨万千。
她想起初来这个世界时的迷茫与不安,如今却能见证家人收获美满,这份温暖是跨越时空的馈赠。
婚礼宴席上,谢保国喝得满脸通红,拉着亲家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李桂花则偷偷抹着眼泪,既欣慰又不舍。
大哥的婚礼刚结束,二哥谢明强和小梅的婚礼紧接着在正月十六举行。
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筹备起来更加顺畅。谢明懿特意按照古代的婚庆习俗,为二哥设计了别具一格的婚礼。
她用彩纸折成百鸟朝凤的装饰,挂在新房的墙上;又将红绳编织成同心结,系在床头。
婚礼当天,二哥穿着崭新的中山装,紧张得手心首冒汗。
小梅穿着红棉袄,头上戴着谢明懿亲手做的绢花,羞涩地低着头。
迎亲队伍走到棉纺厂宿舍楼下时,小梅的姐妹们起哄着要谢明强唱歌,他憋了半天,才红着脸唱了两句《东方红》,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拜堂后,谢明懿端上自己亲手做的合卺酒,看着二哥二嫂喝下,心中默默祝福。
酒席上,谢明强站起来敬酒,声音哽咽:“感谢爸妈的养育之恩,感谢妹妹的帮忙,也感谢小梅愿意嫁给我。以后我一定好好努力,让咱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小梅在一旁也抹起了眼泪,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婚后,大哥大嫂住进了钢铁厂分配的新房,二哥二嫂则暂时住在棉纺厂的单间过渡。
谢明懿看着两个哥哥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心中满是欣慰。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变数。
一天,谢明懿下班回家,发现二哥二嫂坐在院子里,脸色凝重。
原来,棉纺厂新建的宿舍楼因为材料短缺,工期延误,原本说好的分房时间要推迟半年。
小梅的父亲得知后,又开始有些动摇,觉得女儿跟着谢明强还是受苦。
谢明懿看着二哥愁眉不展的样子,心中焦急。
她想起在文化馆工作时,曾听说市里有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或许能有机会。
于是,她西处打听消息,又去找陈宇轩帮忙。
陈宇轩利用父亲的关系,了解到这个项目确实有部分房源可以分配给困难职工家庭。
谢明懿带着二哥二嫂的资料,多次跑到相关部门说明情况。
她凭借着聪慧和执着,终于为二哥争取到了一个机会。
经过审核,二哥二嫂符合条件,可以申请改造后的两居室。
当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二哥激动得抱住谢明懿:“妹妹,多亏了你,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小梅也红着眼圈说:“明懿,你就是我们家的大功臣。”
搬家那天,谢家全家出动。
谢保国和谢明军帮忙搬家具,李桂花负责收拾生活用品,谢明懿则带着小梅布置新家。
看着焕然一新的房间,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