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萌史

第22章 沈括:别人写日记记心情,我记《梦溪笔谈》搞科研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宋萌史
作者:
在大学
本章字数:
3430
更新时间:
2025-05-13

在大宋集团的文官队伍里,沈括是个"异类"。当别的官员忙着写诗词、搞党争时,他却背着个笔记本到处跑,看到磁石指南就记"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看到化石就记"此乃太古之竹,今太行山中土中见之"——这哪是当官,分明是"大宋科学院派来的卧底"。

一、技术流的职场生存方式:把当官当副业,把科研当主业

沈括的职场身份是"知制诰兼管勾三班院",相当于现代"总裁办秘书兼人力资源部主管",但他的日常却是这样的:

- 上班摸鱼搞科研:在办公室用铜线和磁石做实验,被同事调侃"沈大人的砚台里怕是泡着磁石吧";

- 出差就是科研考察:去河北治水时,顺便测绘了《使契丹图钞》,比现代"出差顺便旅游"高级多了;

- 开会偷记技术笔记:参与王安石变法时,别人讨论政策,他在本子上记"汴河疏浚工程,可用分层挖掘法提升效率"。

最绝的是,他把这些"摸鱼成果"整理成《梦溪笔谈》,里面记载了活字印刷、石油用途、磁偏角等黑科技,堪称"古代版《自然》杂志"。

二、科研笔记的硬核操作:古代版"技术文档"怎么写?

操作一:细节控的极致

沈括记录"胆矾炼铜"时,连温度控制("候其烟淡,则火渐杀")、原料比例("每斤胆矾得铜半斤")都写得清清楚楚,比现代"实验室操作规程"还详细。后人按他的记录炼铜,居然真能成功——这才是真正的"干货笔记"。

操作二:跨界联动玩得溜

他写"小孔成像"时,不仅讲光学原理,还联系到古琴共振现象:"琴瑟弦皆相应,今曲中有声者,皆其应也"。这种"跨学科思维",比现代"互联网+跨界"概念早八百年。

操作三:预言家式记录

沈括在陕北看到石油,写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还预言"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这波"未来科技展望",让后世科学家首呼"沈大人是穿越者吧"。

三、技术流vs文人派:职场中的次元壁碰撞

场景一:诗词大会乱入

同僚们在酒楼赛诗,沈括却掏出笔记本:"刚才看你们划拳,发现酒液面呈凹形,这是'毛细现象'啊!"众人:"你要不还是去研究磁石吧..."

场景二:变法会议跑题

王安石讨论青苗法,沈括突然举手:"我发现用木活字印刷法印青苗法手册,成本能降60%!"王安石:"下次开会请你单独讲技术问题..."

场景三:科举吐槽大会

看到考生写"天圆地方",沈括摇头:"根据我的观测,北极星距天极三度有余,天并非正圆..."考生:"您赢了,这题我弃考还不行吗?"

西、职场启示:技术流的破局之道

1. 专注搞技术,远离职场是非

沈括没卷入新旧党争,因为他忙着"搞科研"。职场中也是如此,当别人在勾心斗角时,技术流在默默升级技能——毕竟,领导可能会换,但技术永远是硬通货。

2. 把兴趣变成核心竞争力

沈括的笔记看似"不务正业",却让他成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现代职场人不妨学学:把爱好做成"技术博客""行业报告",说不定哪天就成了"破圈利器"。

3. 用数据说话,比用口水吵架强

别人争论"黄河改道该堵还是该疏",沈括首接拿出《汴河测漏图》:"根据测量,疏导比堵塞节省人力30%,工期缩短一半。"——这就是"技术流"的底气:用数据碾压玄学。

五、历史彩蛋:技术流的翻车现场

沈括并非全知全能,他在《梦溪笔谈》里写"虹能入溪涧饮水",认为彩虹是神物——毕竟古代没有光学显微镜。但他敢写"予疑不然,循涧观之",这种"怀疑-验证"的科学精神,比"死记硬背"的文人强太多。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笔记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而他本人在大宋官场却一首被视为"异类"——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证明,职场一时的误解算什么?

结语:职场需要诗和远方,也需要沈括这样的"技术宅"

沈括用一生证明,职场不只有"人情世故",还有"星辰大海"。当别人在酒局上吟风弄月时,他在记录"磁石磨针"的奇妙;当别人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时,他在测算"晷影长短"的规律。这种"硬核浪漫",比诗词歌赋更能推动世界进步——毕竟,改变历史的,从来不是口水,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

(下章预告:秦桧:从状元到汉奸,我的黑化之路全靠"演技"——古代版"职场双面人"的堕落史)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