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146章 敦复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3432
更新时间:
2025-07-09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客厅时,书房的门“吱呀”一声,从里面被轻轻拉开了。

早己在门外等候多时的林素音、黄卫国和黄卫红,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门口。

他们看到了一张从未见过的、仿佛被晨光照亮的脸。

黄建国的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后、发自肺腑的、纯粹的微笑。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经过了一整天一夜的沉淀与洗礼,不仅洗去了所有的尘埃与疲惫,更洗去了一层长久以来笼罩在他眉宇间的、深深的忧虑。那股背负了十余年、沉重如山的历史包袱,似乎在这次庄严的“闭关”之后,被彻底地、坦然地卸下了。

他走上前,没有说话,只是张开双臂,轻轻地拥抱了一下妻子。他把头埋在林素音的肩窝,用只有她能听到的声音,柔声说道:“素音,都过去了。辛苦你了。”

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千言万语,包含了太多的歉疚、感激与承诺。林素音的眼眶瞬间就红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丈夫是真的放下了,他不再是那个时刻紧绷着神经、独自背负着秘密、忧心忡忡的“守护者”,而是真正回归到了他作为丈夫、父亲和老师的日常角色中。

这正是《复》卦六五爻所描绘的最高境界:“敦复,无悔。”

黄建国在心中默默地解读着这句爻辞。所谓“敦”,是敦厚、诚恳、笃实。在经历了“不远复”的觉醒、“休复”的喜悦、“频复”的考验和“中行独复”的求索之后,最终的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而是一种升华。它要求回归者以一种全新的、更加敦厚、更加诚恳的姿态,去面对新的生活。对于过去所做的一切选择、付出的一切代价、忍耐的一切委屈,都再无任何悔恨(无悔),因为那一切,都是通往此刻精神涅槃的必经之路。

从那天起,黄家的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和煦与温馨。黄建国开始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被他亏欠了太久的家庭生活中。他会陪着妻子在晚饭后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听她聊起家长里短;他会耐心地听儿子黄卫国讲述单位里那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技术难题,并给出充满智慧的建议;他甚至开始饶有兴致地从旧书堆里翻出几本菜谱,像个初学者一样,笨拙而认真地研究起了烹饪。

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温和、开朗,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热爱。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松弛感和生命力,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他知道,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甚至可能充满新的、更加隐蔽的挑战。但经过那次深刻的“中行独复”,他己经为自己和家族的未来,确立了新的、更加清晰的航向。他决定,在新的时代里,要将“守护”的使命,更多地融入到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中去。不再是神秘的、沉重的灌输,而是以一种更智慧、更柔软、更生活化的方式,春风化雨般,完成薪火的传承。

那个黄铜罗盘,将继续在老宅的房梁上静静沉睡,首到真正需要它的那一天。而“守护者”网络,他也会在时机成熟时,以一种全新的、更加主动的姿态,去重新建立联系,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但眼下,最重要的,是“敦复”,是回归家庭,是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平静与安宁,是在这片劫后余生的土地上,重新播种希望。

几天后,在一个宁静的、星光满天的夜晚,黄建国沐浴更衣,郑重地走进书房。他从书柜的最深处,取出了那本厚重无比、记录了他半生心血的手稿。

他轻轻地翻开,找到了“复”卦的空白页。这里,是他为整个第一部准备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纪元的起点。

他没有像以往一样,写下长篇大论的感慨和分析。他只是研好墨,提起笔,饱蘸浓墨,在页面的正中央,一笔一划,郑重地写下了那个标志着一个旧时代轰然倒塌、一个新时代艰难开启的日期——

“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

写完这串数字,他停下笔,凝视着它,仿佛看到了这十年来的血与火、泪与歌。然后,他在日期的旁边,顿了顿,凝聚了全身的气力与精神,重重地写下了一个字:

“吉。”

这个字,笔力遒劲,入木三分,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它既是对过去十年所有苦难、忍耐、抗争和牺牲的最终总结与告慰,也是对未来所有光明、希望、生机与可能的郑重开启。

写完这个字,黄建国缓缓地、珍重地合上了手稿。一个时代,在他这里,画上了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句号。他的人生,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将以一个普通人、一个智者的身份,敦厚、坦然地,带领着他的家人,走向那个即将到来的、万物复苏的春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