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目睹了张老师和钱教授被批斗的场景后,一种无声的“蛊”悄然在卫国的心里滋生。他变得沉默寡言,眼神里时常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惊惧。曾经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敢于提问的少年,仿佛一夜之间被抽走了锐气,开始学着在人群中隐藏自己,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小心翼翼。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儿子的变化。这并非“干父之蛊”那种有形的、可以明确纠正的过失,也不同于妻子那种需要柔性安抚的“干母之蛊”。这是一种更深沉、更棘手的“蛊”——源于恐惧的自我退缩和对混乱现实的消极顺从。他知道,这种看似“懂事”的改变,实则是一种精神上的萎靡,是对内心准则的放任与纵容。这,便是“裕父之蛊”。
《易经》蛊卦的九西爻辞是:“裕父之蛊,往见吝。”意思是,对于父辈遗留下来或自身产生的弊病,如果采取宽纵、放任的态度,以为可以得过且过,那么这样走下去,最终必然会陷入困境,招致羞辱。这里的“父”,不仅指父亲,更泛指一切阳刚的、原则性的事物。卫国心中那份对真理的追求、对是非的判断,便是他精神世界里的“父”。如今,这个“父”正在被恐惧所侵蚀,而他的退缩,正是在“裕”这个“蛊”。
他没有立刻点破,更没有严厉地训斥。他明白,强行干预只会让儿子把恐惧藏得更深。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儿子自己看清这“蛊”的危害,并主动去“干”的契机。
机会很快就来了。
那个在学校里因激进而上位的“革委会”副主任,在几次试图拉拢他未果后,将目光转向了卫国。他显然认为,从这个看似软弱的少年身上打开缺口,是控制其父亲的一条捷径。
一天放学,副主任特意将卫国叫到办公室,一反常态地和颜悦色。他先是赞扬了卫国一番,说他“出身好,思想进步,是可造之材”,然后话锋一转,正式邀请他加入一个由他亲自领导的核心学生组织——“红色前哨战斗队”。
“卫国同学,”副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充满了诱导,“我知道,你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但老一辈人嘛,思想上难免有些保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你们年轻人,是时代的未来,要敢于走在前面。加入了我们,你就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好地帮助你父亲这样的老同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嘛!”
这番话,像一颗精心包裹着糖衣的毒药。它精准地击中了卫国此刻内心的软肋。他害怕,渴望得到庇护;他迷茫,渴望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加入一个强大的组织,似乎是躲避风雨最现实的选择。他甚至觉得,对方说得有几分道理,父亲的“保守”和“沉默”,在眼下的环境中,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危险。
回到家,卫国犹豫再三,还是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他没有首说自己的想法,只是客观地复述了副主任的话,但眼神里的挣扎却无法掩饰。
他静静地听完,内心了然。儿子己经站在了悬崖边上,一边是退一步便可获得的虚假安全,另一边是坚守原则可能面临的未知风险。他没有首接给出答案,而是问道:“卫国,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蛊’吗?它像器皿里的虫,会腐蚀器皿。人心里也会生虫,恐惧、懦弱、盲从,都是心蛊。你说,这位副主任给你开的,是一剂治蛊的良药,还是一条更大的蛊虫?”
卫国愣住了,他没想到父亲会这样问。
他继续引导道:“他说我保守,或许吧。但在我看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保守’或‘激进’来简单评判的。比如,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水手主张谨慎航行,避开暗礁;一个年轻的水手主张迎着风浪冲过去,认为这样才勇敢。你说,谁对?”
这个比喻让卫国陷入了沉思。
“那个副主任,他想让你加入的组织,就像那股最猛烈的风浪。他告诉你,冲进去就是‘进步’。可他有没有告诉你,风浪下面,有多少看不见的暗礁?他拉拢你,真的是因为你‘进步’吗?还是因为你是我的儿子,他想利用你,来为他驾驭的这艘失控的船,绑上一面看似有分量的旗帜?”
他没有再提“狐假虎威”的故事,因为眼下的情况更为复杂。卫国不是想借虎威,而是想躲到“老虎”的身后,哪怕那是一只纸老虎。他要让儿子明白,这种躲避,就是“裕蛊”,就是对自己内心准则的纵容。
“‘裕父之蛊,往见吝。’”他一字一顿地念出爻辞,目光沉静而有力,“‘裕’,就是宽纵,就是放任。你因为害怕,就放任恐惧这条‘蛊虫’在你心里滋长,甚至想找一个更强大的‘蛊’来保护自己,以为这样就能安全。但《易经》告诉我们,这样‘往’下去,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吝’——被更大的困境所羞辱。因为你放弃了自己辨别方向的能力,把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上。”
父亲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卫国的脑海中炸响。他瞬间明白了。那个副主任的和蔼、那番“进步”的言辞,不过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他所提供的“庇护”,代价是放弃独立思考,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而自己一旦接受,就等于默认了恐惧的合理性,亲手将内心的“父”——那份明辨是非的准则,喂给了“蛊虫”。
他的后背渗出了冷汗。他看到了那条名为“安全”的道路尽头,是怎样的悬崖峭壁。
第二天,卫国再次走进副主任的办公室,眼神己经恢复了清澈和坚定。他用父亲教他的方式,不卑不亢地说道:“谢谢领导的看重。我认真想过了,我觉得我的思想觉悟还远远不够,需要先好好学习,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在没有真正想明白什么是‘革命’之前,我没有资格加入这么重要的组织。等我觉得自己合格了,再来向组织靠拢。”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追求进步”的态度,又坚定地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副主任的脸色变了几变,最终也只能悻悻地让他离开。
一场危机,被他用“育德”的方式,无声地化解了。他不仅帮助儿子抵御了外部的侵蚀,更重要的是,引导儿子自己动手,清除了内心那条最危险的“蛊”。这,才是“干蛊”的根本,是“振民育德”的真正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