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107章 干母之蛊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4358
更新时间:
2025-07-08

如果说,清除那些有形的、看得见的“蛊”——比如那个贪污腐败、早己民怨沸腾的总务处主任——还算得上是顺应了某种隐秘的民心,甚至能让人在混乱中感到一丝“大快人心”的错觉,那么,当这场风暴的矛头,开始从具体的“事”转向虚无的“思想”,从有形的“人”转向无形的“心”时,一切就变得复杂、诡异且令人不寒而栗起来。

他很快就切身感受到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变化。

学校里,一夜之间冒出了各种名目的“战斗队”“先锋队”,学生们停了课,年轻的脸庞上带着被煽动起来的狂热,开始审查每一个老师的“历史问题”和“思想问题”。一些平日里不苟言笑、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三尺讲台的老教授,仅仅因为在过去的课堂上,为了讲解文学史而引用过几句孔子或者孟子的话,就被扣上了“封建余孽”“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拉到高台上进行批斗。一些性格温和、与世无争、甚至有些懦弱的普通老师,仅仅因为家庭出身在几十年前被划定为“地主”或“富农”,就被贴上了“阶级敌人”的标签,一夜之间尊严扫地。

他敏锐地意识到,“治蛊”,己经进入了更艰难、更凶险的阶段。这不再是外科手术式的切除,而是深入骨髓的清洗,稍有不慎,便会玉石俱焚。

家里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妻子是一位传统的、善良的女性,她无法理解外界发生的这一切。每天从外面听来的各种消息,都让她心惊肉跳。她开始变得忧心忡忡,反复叮嘱丈夫和儿子,在外面千万不要乱说话,看到贴大字报的地方要绕着走。

一天晚上,妻子又在唉声叹气:“老李家的先生,多好的人啊,教了一辈子书,就因为说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被打成了孔老二的徒子徒孙,天天在学校里扫厕所……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真是吓死人了。”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恐惧,这恐惧本身,就是一种“蛊”,一种在巨大压力下,在心中滋生的、名为“恐慌”的毒虫。

他握住妻子冰凉的手,没有去讨论外面的对错,而是轻声对她说:“别怕。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自己的心,越不能乱。心乱了,就真的中了‘蛊’了。”

安抚好妻子,他将儿子卫国叫到书房。他指着书架上那本厚厚的《易经》注疏,用一种更加严肃的语气说道:“卫国,你再看‘蛊’卦的第二爻,‘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你体会一下,这一爻的深意。”

卫国皱着眉头思索着:“‘干母之蛊’,是说要处理来自母亲一方的弊病?”

“可以这么理解。”他点头道,“如果说,‘父之蛊’,是那些有形的、刚性的、看得见的问题,比如制度的腐败、明确的错误,那么‘母之蛊’,就是那些无形的、柔性的、深入人心甚至化为集体无意识的观念和习惯。比如偏见、愚昧、固执、恐惧……就像你母亲心中的担忧一样,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神。”

他接着说:“所以,爻辞告诫我们,‘不可贞’。‘贞’,有坚守正固、一成不变的意思。要整治‘父之蛊’,可以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但是要革除‘母之蛊’,就绝对不能过于强硬、固执和教条。思想上的问题,人心里的困惑,如果处理得太简单、太粗暴,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更深的裂痕,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他的话,仿佛一句沉重的预言,在随后愈演愈烈的风暴中,不幸一语成谶。

而就在这场风暴的中心,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再次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视野里。那人正是多年前,在“讼”卦篇章中,因为一篇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文观点而与他发生过激烈争执,并试图将学术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最终败下阵去的那位“激进同事”。

多年过去,这位同事早己因为学术能力平庸而离开了教学一线,调去了学校的行政部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现在,他仿佛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表演的舞台,摇身一变,成了新成立的学校“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手握大权,每天都处在权力的中心,风头无两。

他像是换了一个人。每天穿着一身崭新的、似乎永远笔挺的蓝色中山装,手臂上戴着鲜红的袖章,在校园里巡视,那双曾经在辩论时闪烁着偏执与嫉妒的眼睛,如今充满了审判者的威严和不容置疑的冷酷。他组织的每一次批斗会,都极具煽动性,总能精准地抓住人性的弱点,将群众的情绪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而那些被他亲手打倒、踏上一万只脚的人,仔细看去,往往都是平日里与他有过个人恩怨,或是在学术声望、人品上远胜于他,让他感到芒刺在背的人。

他冷冷地看着这一切,内心一片澄明。他想起了多年前,那场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辩-论。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此人绝非一个单纯的、被某种理论冲昏了头脑的崇拜者,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冷静到可怕的政治投机分子。

他不是在“治蛊”,他是在利用这场混乱,利用人们心中的“蛊”,来清除异己,来填补自己那深不见底的、对权力和名望的欲望沟壑。

他将自己的这份洞察与怀疑,如同一块沉重的铁,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他比谁都清楚,在这样的时候,任何首接的、正面的对抗,都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易经》所教导的那样,在应对这防不胜防的“母之蛊”时,保持最大的审慎和克制,用至柔的智慧,来守护自己和家人内心的那份“贞”——那份属于人性的、不可动摇的良知与清明。

深夜,他在手稿中,再次用密码写下了一段批注:“刚蛊可伐,其势汹汹,然其形可见。柔蛊难防,其言谆谆,然其心难测。借风使船者,非风之过,乃船之恶。当察其人,辨其行,守其正,待时而动。”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