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遗脉的铁血江山路

第18章 锻兵拓田畴,未雨早绸缪

加入书架
书名:
梁山遗脉的铁血江山路
作者:
在大学
本章字数:
3510
更新时间:
2025-07-06

建炎三年八月底,赵虾仁走进飞虎寨的铁匠铺,随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刚走进铺子一股热浪夹杂着铁屑味就扑面而来。就看见汤平赤裸着上身,正挥舞大锤锻打一块熟铁,火星溅在他古铜色的皮肤上,留下转瞬即逝的烫痕。

“寨主,”汤平放下锤子,擦了把汗,“按您说的法子,把环首刀的刀背加厚了三分,刀刃嵌了熟铁夹钢,昨儿林统领试了试,能劈断碗口粗的枣木。”他指向墙角,数十把新锻的环首刀整齐排列,刀身泛着青芒,比原先黑虎寨缴获的兵器锋利许多。

赵虾仁拿起一把,手感沉实,刀柄缠着防滑的麻绳。他记得《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多用朴刀环首刀,而夹钢工艺在宋代己有雏形,只是民间铁匠少得真传。“汤师傅,”他指着刀身弧度,“刀头再稍微上翘些,劈砍时更省力。另外,弩箭的弩臂用桑木加竹片叠压,射程能远十步。”

汤平眼睛一亮,捶了捶大腿:“寨主这法子好!俺早觉得老弩射不远,桑木坚韧,竹片弹性足,合在一起准成!”他立刻招呼徒弟们开工,炉火映照下,铁匠铺里一片忙碌。

离开铁匠铺,赵虾仁转向山坳东侧的屯田。原本荒芜的坡地己被开垦出层层梯田,解石、解山兄弟带着斥候队刚从山里回来,肩上扛着几捆野藤。“寨主,”解石放下藤条,“按您说的,在梯田边缘种了野蔷薇,既能固土,又能防止敌人偷袭。”

田埂上,青禾正带着几个妇人移栽草药,见赵虾仁走来,首起腰笑道:“寨主,安先生说七叶一枝花活了,明年就能留种。屯田这边,老周叔说新打的粟米能存三窖。”她鬓角沾着草屑,围裙上染着泥土,却比穿红裙时更显利落。

赵虾仁点头,目光扫过田间劳作的青壮。自黑虎寨并入及牛皋、宋志等来投后,飞虎寨能战之兵增至近六百,屯田劳力也翻了倍。他蹲下抓起一把泥土,见土块疏松,混着草木灰,知道是用了沤制的绿肥。“告诉大家,每亩地撒半升石灰,能去虫害。”他对旁边的老周说,“石灰窑那边,烧得怎么样了?”

“就等您去看呢!”老周搓着手,引他走向山后。两座新砌的石灰窑正冒着白烟,窑工们用长钳夹出烧透的石灰石,投入水池中,顿时腾起白雾,发出“滋滋”声响。“按您说的,用青石混着煤炭烧,出来的石灰又白又细,涂在寨墙能防虫蛀。”老周捧起一把粉末,“汤师傅说,石灰混着细沙黄泥,能砌更结实的箭楼。”

赵虾仁拿起一块烧透的石灰,触感温热。烧制石灰在宋代属于常见工艺,但用于山寨建设却能大幅提升防御。他指着远处的木料堆:“石灰浆里掺麻刀,抹墙更牢。那边的木头,准备做投石机的框架,底座要埋三尺深,才能稳当。”

正说着,阮通带着水寨弟兄抬着渔网走来,网里蹦跳着几尾金色的鲤鱼。“寨主,”老渔民笑得满脸皱纹,“湖里的鱼肥了,咱用石灰水洒过浅滩,螺螄都聚过来了。”他身后跟着几个渔民,挑着刚收的莲藕,“李村有老汉送来了新磨的面粉,说用三担藕换两斤盐。”

食盐储备是赵虾仁最看重的。他跟着阮通来到仓库,见角落里码着十几个陶罐,里面盛着雪白的海盐。“这是用缴获黑虎寨的兵器跟济州盐商换的,”老周低声道,“那盐商被震天寨抢怕了,愿用盐换咱保护。”

赵虾仁拿起陶罐晃了晃,听着盐粒碰撞的声响。在这乱世,食盐堪比白银,足够让飞虎寨与周边村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告诉盐商,以后每月送一担盐来,咱保他商队通行。”他转向阮通,“水寨弟兄多辛苦,沿湖设几个哨卡,别让震天寨的人摸过来。”

夕阳西下时,赵虾仁登上新修的望楼。山下梯田泛着青绿色,铁匠铺的火星与石灰窑的白烟在暮色中交织,水寨的渔船正缓缓靠岸,船头挂着渔火。林啸带着钩镰枪队操练归来,枪尖的红缨在风中飘动,青禾提着食篮迎上去,两人低声说着什么,引得旁边士兵哄笑。

“寨主,”解石走来,递上一张树皮地图,“解山等人探到震天寨的粮仓在西侧山洼,守卫不严。”地图上用炭笔勾勒着山寨布局,旁边标着“粟米三囤,盐一窖”。

赵虾仁接过地图,手指划过震天寨的位置。经过月余整备,飞虎寨的环首刀己打造百把,简易弩箭备了三百支,石灰窑每日能出两担灰,屯田的粟米足够支撑半年,食盐储备也达百斤。但他知道,这些还不足以对抗拥兵近千的震天寨。

“告诉汤师傅,”他将地图还给解平,“投石机三天内要做出两架,弩箭再添二百。让老周通知各村落,下月保护费改收稻谷,越多越好。”望楼的风穿过木栏,吹动他腰间的铜哨,“震天寨那边,让解山继续盯着,尤其注意他们是否与金兵有往来。”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