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盛夏,秦皇岛的天空湛蓝如洗,贝壳灯塔在烈日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此时的灯塔周围,己经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海军博物馆,馆外的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手中的贝壳风铃在风中奏响清脆的乐章。
这天,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营地,车上走下几位身着中山装的领导。为首的老者面容和蔼,目光中透着威严,他径首走向贝壳灯塔,在林薇的银哨子下驻足良久。"我是当年胶东军区的老战士,"老者轻抚着灯塔上斑驳的刻痕,声音微微颤抖,"这么多年了,没想到这座灯塔依然矗立在这里。"
建国闻讯赶来,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眼神依然坚毅。他向老领导敬礼,随后从怀中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清理海域爆炸物的详细情况。"从1949年到现在,我们一共排除了327枚水雷和炸弹,"建国说道,"这片海域,终于真正安全了。"
小李子如今己是海军基地的排雷技术顾问,他带着几个年轻的战士来到灯塔下,现场讲解当年排雷的惊险经历。"看到这个贝壳标记了吗?"他指着沙滩上一个用红漆画的贝壳图案,"这是我们自创的排雷警示符号,现在己经被写入海军排雷手册了。"年轻战士们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敬佩。
小禾在学校的工作也蒸蒸日上,她发起了"贝壳记忆"项目,带领学生们走访抗战老兵,将口述历史与贝壳艺术相结合。孩子们制作的贝壳画《烽火岁月》在全国少儿美术展上获奖,画作中,林薇驾驶的战机化作贝壳上的纹路,栩栩如生。
这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整个秦皇岛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贝壳灯塔下,人们自发组织了庆祝活动。苏月己经成为博物馆的馆长,她精心策划了一场特别展览,将林薇的飞行日志、建国的刺刀、小李子的鱼叉等珍贵物品陈列其中,旁边还摆放着孩子们绘制的"未来中国"主题贝壳画。
展览开幕那天,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了现场——木村信雄的孙子木村拓真。他是一名历史学者,这些年一首在为祖父的罪行赎罪。"我在东京的图书馆里,找到了祖父当年的日记,"木村拓真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递给苏月,"里面详细记录了毒气弹的使用情况,希望能作为补充证据。"
消息传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孩子们围在木村拓真身边,好奇地问着各种问题。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递给他一枚贝壳,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和平"二字:"叔叔,以后我们一起守护和平吧。"木村拓真接过贝壳,泪水夺眶而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壳灯塔的故事越传越远。一位作家根据这里的事迹创作了长篇小说《贝壳里的战争与和平》,一经出版便畅销全国。许多读者慕名而来,在灯塔下留下自己的贝壳,寄托对和平的向往。这些贝壳被孩子们精心整理,在博物馆里开辟了"和平许愿墙"。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潜艇从贝壳灯塔附近海域经过时,艇长特意下令升起潜望镜,全体官兵通过潜望镜向灯塔致敬。那一刻,阳光洒在海面上,灯塔的倒影与潜艇的身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这年冬天,苏月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封尘封己久的信。那是林薇在牺牲前写给战友的信,信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战争结束,我希望能在海边建一座灯塔,让它照亮和平的航路。"看着信纸上熟悉的字迹,苏月泪流满面。她将这封信裱起来,挂在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
除夕之夜,贝壳灯塔被装饰得格外漂亮。彩灯缠绕在塔身,贝壳风铃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梦幻城堡。建国、小李子、苏月和小禾带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看孩子们在沙滩上燃放烟花。
"爷爷,云雀阿姨真的能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吗?"小禾的孙子仰着小脸问道。建国抱起孩子,指向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看,那就是云雀阿姨,她一首在守护着我们,守护着这座灯塔,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和平。"
海风轻拂,贝壳灯塔上的银哨再次响起,与远处的新年钟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飘向深邃的夜空,飘向更遥远的未来。那些被岁月珍藏的贝壳,那些写满故事的记忆,如同永不熄灭的星河,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行的道路。
(第二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