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当兵父亲

第十九章 潮汐来信

加入书架
书名:
我的当兵父亲
作者:
大鑫D
本章字数:
3296
更新时间:
2025-05-19

1949年金秋十月,天安门广场的欢呼声顺着渤海湾的风,飘到了秦皇岛的贝壳灯塔下。建国将褪色的红旗系在灯塔顶端,银哨与红旗一同在风中舞动,仿佛在呼应千里之外的礼炮声。小李子带着孩子们在沙滩上用贝壳拼出"新中国万岁"的字样,潮水漫上来又退去,这些贝壳却牢牢嵌进沙粒,如同新政权在人民心中扎根。

这天清晨,苏月抱着厚厚的档案袋匆匆赶来,军用水壶换成了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北京来信了!"她展开信纸时,阳光在字迹上跳跃,"中央要在秦皇岛建海军基地,需要咱们帮忙清理海域残留的爆炸物。"话音未落,远处传来熟悉的渔船汽笛声——王大爷戴着崭新的船工帽,船头堆满了部队送来的排雷工具。

林薇的弟弟此时己是某航校教员,他带着学生专程来到贝壳灯塔前上实践课。年轻的飞行员们仰头望着灯塔,听着"云雀"的故事,有人悄悄将飞行徽章别在贝壳堆里。"姐姐如果还在,一定会开着最先进的战机从这里飞过。"他抚摸着灯塔基座的怀表,表盖内侧不知何时被孩子们贴满了手绘的小飞机贴纸。

清理黑鲨湾的工作异常艰险。建国带着排雷小组在冰冷的海水中作业时,总会摸到腰间挂着的贝壳——那是小禾用红绳串的平安符。某次拆除水雷时,引线突然冒烟,千钧一发之际,小李子扑上来用鱼叉挑开了危险装置。海水浸透的衬衫下,他胸口的疤痕与鱼叉的金属光泽交相辉映,那是去年救落水儿童时留下的印记。

随着海军基地的建设推进,贝壳灯塔旁盖起了青砖校舍。小禾成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美术老师,她教孩子们用贝壳制作浮雕,把抗战故事嵌进五彩斑斓的图案中。教室后墙的展板上,一幅《贝壳里的和平》格外醒目:用夜光贝拼成的和平鸽振翅欲飞,背景是孩子们用碎瓷片镶嵌的天安门。

1953年春天,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传来,贝壳灯塔成了自发的庆祝场地。老兵们戴着勋章,渔民捧着刚捕捞的螃蟹,学生举着自制的彩旗汇聚于此。通讯兵(如今己是部队干部)坐着吉普车赶来,带来了东京审判最终判决书的复印件。当念到木村信雄被判处绞刑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惊起的海鸥掠过灯塔,翅膀扫过银哨,发出清亮的共鸣。

这年深秋,一艘远洋货轮在灯塔附近搁浅。船员们获救后,留下了许多异国的贝壳作为谢礼。其中一枚螺旋形的澳洲大贝壳,被孩子们安置在灯塔顶端,与银哨并肩而立。每当有外国商船经过,船长们都会鸣笛致意——这是航海圈口口相传的暗号,象征着跨越国界的和平与善意。

某天深夜,值班的民兵发现贝壳灯塔发出奇异的光芒。原来是苏联专家带来的新型照明设备,将灯塔变成了一座海上明珠。灯光穿透浓雾时,竟在沙滩上投射出贝壳状的光影,如同无数故事在大地上静静流淌。苏月在新落成的纪念馆里整理资料,玻璃展柜中,林薇的飞行日志残页旁,多了孩子们写给志愿军的贝壳信。

小李子此时己成长为排雷队队长,他带着徒弟们巡查海域时,总会讲述贝壳灯塔的往事。某次发现未爆弹时,年轻战士紧张得发抖,他掏出贴身收藏的贝壳:"别怕,当年我们就是用这个当标记,把危险变成了希望。"徒弟们后来才知道,那枚贝壳上"小心地雷"的字迹,是苏月用最后一滴红漆写成的。

1956年,新中国第一艘自制潜艇在秦皇岛海域试航。当它浮出水面时,官兵们集体对着贝壳灯塔敬礼。潜艇长的妻子是小禾的学生,此刻正带着孩子们在沙滩上欢呼,她们手中挥舞的贝壳花环,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

暮色渐浓,建国坐在灯塔下擦拭孙明的手术刀。刀刃上倒映着远处海军基地的灯火,恍若繁星坠入人间。小李子抱着新收集的贝壳跑来,其中一枚刻着"中苏友谊"的字样——那是苏联专家临别时留下的礼物。"你说,"少年望着灯塔顶端随风转动的贝壳,"以后还会有新的故事藏在这些贝壳里吗?"

建国将手术刀轻轻嵌入灯塔基座的凹槽,与"和平"二字并列。远处传来新安装的和平钟的鸣响,钟声混着海浪与贝壳的低语,在夜空中久久回荡。他知道,这座用记忆与信念铸就的灯塔,将继续守护这片海域,见证更多关于希望、传承与和平的故事,如同永不退潮的潮汐,将岁月的来信,一封封地传递给未来。

(第十九章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