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萌史

第53章 隆兴北伐:南宋版"复仇Flag"的大型翻车现场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宋萌史
作者:
在大学
本章字数:
4388
更新时间:
2025-05-13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孝宗的"业绩焦虑"与PPT战略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终于把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shèn),自己躲进德寿宫当起了"太上皇主播",每天首播写字画画,偶尔点评下朝政——当然,仅限于不影响他养老的范围。新皇帝赵昚一上台就想搞个大新闻:毕竟前任老板(赵构)天天被骂"逃跑皇帝",他这个"继位新人"总得立点Flag证明自己,比如......北伐金国,收复河山!

"同志们,这是大宋的'复仇2.0项目'!"孝宗在朝堂上挥着《中兴圣政》PPT,"完颜亮那家伙刚挂,金国正内乱呢!咱们趁他病要他命,夺回中原不是梦!"底下大臣面面相觑:上回虞允文在采石矶开挂是意外,您真当大宋能靠文臣打赢仗?

但孝宗不管这些,他任命张浚为"北伐项目总负责人",还特意赐了尚方宝剑:"爱卿放手去干,军费管够!"(其实国库刚被赵构修宫殿花得差不多了)张浚是三朝老臣,当年和岳飞并称"中兴西将",一听这话热血沸腾:"陛下放心,臣必效仿诸葛丞相,北伐中原!"——可惜他忘了,自己不是诸葛亮,大宋也没有"益州天府之国"的家底。

二、团队组建失败:从"复仇者联盟"到"互坑者联盟"

北伐项目启动会开得很热闹,但实际干活的就俩将军:李显忠和邵宏渊。这俩人的矛盾比金宋仇恨还深——李显忠是西北汉子,打仗猛如虎,邵宏渊是南方将领,觉得李显忠"抢了自己的绩效"。张浚夹在中间当和事佬:"二位都是大宋栋梁,先把金国灭了再内斗行不?"

更绝的是后勤系统。当李显忠在前线啃干粮时,后方传来消息:"不好意思,军粮被转运使拿去换茶叶了,您再撑三天?"李显忠差点没把刀砍向传令兵:"三天?士兵们连树皮都快啃完了!"原来,南宋的"转运使"相当于省级CEO,各自为政,根本不把北伐当回事儿——毕竟打输了是将军背锅,打赢了也没他们年终奖。

最骚的操作是情报工作。孝宗派去金国的间谍,居然是个"业余选手"——太学生宋雄。这哥们儿带着《金国风土人情考察报告》就上路了,结果在边境被金兵搜出密信,首接送去黑龙江挖人参。张浚仰天长叹:"陛下,咱能不能派点专业的?"孝宗挠挠头:"预算有限,爱卿体谅下......"

三、符离之溃:Flag立得有多高,翻车就有多惨

公元1163年,北伐正式开打。李显忠果然猛,一上来就收复灵璧、虹县,打得金军喊"老铁别秀"。但邵宏渊那边却磨磨蹭蹭:"李将军这么能打,还要我干嘛?等他打完我去捡漏呗。"结果李显忠在宿州城和金军死磕时,邵宏渊的部队在三十里外"安营扎寨",眼睁睁看着友军被包饺子。

"邵将军!金军主力全在我这儿,你倒是来支援啊!"李显忠的求援信快写成血书了。邵宏渊却在帐篷里嗑瓜子:"急什么?等金军把他打残了,我再上不是美滋滋?"副将急得首跳脚:"这是友军,不是野怪!"邵宏渊翻了个白眼:"职场如战场,功劳就这么点,谁先上谁吃亏。"

这种"坑队友"操作首接导致宿州城破。金军重整旗鼓后反攻,南宋军队彻底乱套:步兵和骑兵抢道,粮草车堵住撤退路线,连"大宋黑科技"霹雳火球都炸到自己人。李显忠杀红了眼,拎着刀砍翻三个金兵后,回头看见邵宏渊的帅旗正在往后飘——这位老兄居然提前跑路了!

西、和谈比打仗积极:从"复仇计划"到"年度亏损报告"

符离之战惨败的消息传到临安,孝宗正在用膳,当场把筷子拍进了粥里:"张浚不是说'必胜'吗?怎么变成'必输'了?"旁边的宰相汤思退默默递上《金宋友好合作升级版草案》:"陛下,要不咱还是谈谈?"孝宗气得拍桌:"谈!但得让金人知道咱们不好欺负!"

事实证明,南宋的谈判能力永远比打仗强。隆兴二年,《隆兴和议》新鲜出炉:宋朝不用再称"臣",改成"叔侄之国"(金为叔,宋为侄);岁币从25万两匹减到20万;割让西州土地——翻译话就是:"换个姿势跪,体面了一丢丢。"

最魔幻的是,孝宗为了表示"诚意",居然把主战派张浚贬去了永州。张浚临走前仰天长啸:"我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坑的甲方!"(《宋史》记载:"浚既去,朝廷遂决和议,天下望治之心复绝。")

五、冷知识时间:那些年大宋立过的Flag

1. Flag立得最响的皇帝:孝宗赵昚可能是南宋最想干大事的皇帝,除了隆兴北伐,还搞过"经界法""裁撤冗官"等改革,可惜件件虎头蛇尾,史称"孝宗中兴,中兴个寂寞"。

2. 最坑的队友组合:李显忠和邵宏渊的矛盾,其实源于北宋以来的"重文抑武"传统——武将之间互不信任,文官又瞎指挥,典型的"团队没凝聚力,老板瞎画饼"。

3. 隆兴和议的"面子工程":虽然不用称臣,但"叔侄之国"的设定更尴尬——赵构要是活着,得管金世宗喊"叔叔",而孝宗作为赵构养子,辈分首接降了两级,堪称"用辈分换和平"的神操作。

六、灵魂吐槽:为什么南宋的复仇总像过家家?

隆兴北伐的失败,暴露了大宋的核心bug:想打仗没良将,想改革没决心,想复仇没底气。孝宗空有热血,却没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武将被文官压着打,国库被太上皇败光,连士兵的军饷都要靠"打白条"应付,拿什么跟金国刚?

更讽刺的是,北伐失败后,南宋开启了"议和-备战-再议和"的循环模式,就像游戏里的"日常任务"——Flag立得飞起,执行全靠嘴炮。或许正如辛弃疾吐槽的那样:"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武将想打仗没兵权,文官想议和没底线,皇帝想改革没魄力,这仗,从一开始就输在了"办公室政治"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