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若说大宋最让人又爱又恨的职业,非公务员莫属。表面看是"铁饭碗+高俸禄",实则是"996+末位淘汰"的卷王地狱。当你看到包拯年薪21878贯(约1313万人民币)时别羡慕,人家每天要批200份公文;当你听说"三年一升迁"很轻松时别眼红,那是拿"脱发+胃溃疡"换的——大宋公务员的生存真相,堪称"古代版《令人心动的offer》之'卷王的自我修养'"。
一、工资条的"凡尔赛":月薪过万是起步价
俸禄组成大揭秘:
- 基本工资:宰相月俸300贯(18万),县令60贯(3.6万),比现代"互联网大厂P8"还高;
- 福利补贴:
- "衣赐":每年发绫罗绸缎,宰相能领200匹,够开绸缎庄;
- "禄米":按官职发大米,县令每月15石(约1800斤),够全家吃一年;
- "公使钱":招待费随便花,苏轼在杭州当知州时,公使钱年预算500贯(30万),相当于"古代版部门团建经费";
- 年终奖暴击:每年冬至,皇帝赐"二府大臣"(宰相、枢密使)白银2000两(120万),县令也能拿500两(30万)——这波"年终分红",比现代"大厂股票+期权"还壕无人性。
案例对比:包拯年薪折合民币约1313万,而同时期欧洲国王年收入仅相当于50万人民币,妥妥的"全球公务员薪资天花板"。
二、考核制度的"地狱模式":比996还狠的"磨勘法"
大宋公务员的"职场噩梦",叫"磨勘"——每三年一次绩效考核,流程如下:
1. 自评环节:写《述职报告》,必须用骈文,开头得写"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比现代"PPT首页放领导照片"还讲究;
2. 互评环节:同事之间互相打分,暗戳戳搞"办公室政治",曾有县令给上级写"臣闻其贤,如滔滔江水",实则上级是个贪官;
3. 上级审批:知州给县令写评语,写"公勤廉干"能升职,写"素餐尸位"首接淘汰——这波"领导一句话定生死",比现代"360度考核"还刺激;
4. 档案记录:考核结果记在"历纸"(古代版工作台账),要是写"某年某月,失察盗贼三名",相当于现代"季度KPI未完成"。
卷王生存法则:
- 某县令为了"劝农有功",强迫百姓种桑树,哪怕田埂上都种满,被百姓骂"桑树县令";
- 苏轼在密州当知州,为了"赈灾KPI",把自家俸禄拿出来买粮食,结果考核时被上级说"不按流程申请拨款"——原来,卷王也逃不过"形式主义"。
三、职场压力名场面:铁饭碗里的玻璃渣
场景一:上朝如上班,迟到即扣钱
五更鼓响(凌晨4点)必须到岗,迟到一次扣半月俸禄。曾有官员睡过头上朝,被御史弹劾"形如醉汉,失朝廷仪",首接贬到海南——这比现代"迟到扣全勤"狠十倍。
场景二:公文如山,毛笔写秃
范仲淹当陕西经略副使时,每天处理军报200余份,手都磨出老茧,自嘲"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这波"古代版996",比现代"互联网大厂福报"还早八百年。
场景三:外放如流放,亲人两行泪
被派到岭南当县令,相当于"古代版支援边疆",临走前全家哭成泪人,因为岭南"瘴气弥漫,十去九不回"。某官员写《岭南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实则是"被迫乐观"的职场黑话。
西、职场启示:大宋公务员的"内卷守恒定律"
1. 高薪必有高压
包拯年薪千万,但得断"天下奇案",相当于现代"高薪聘请的风控总监,背锅风险极高";
2. 铁饭碗不是躺平券
大宋公务员每任必调岗,平均两年换一个地方,比现代"大厂轮岗"还频繁,想混日子?门都没有;
3. 形式主义古今相通
考核看"历纸"不看实效,写公文重文采轻内容,和现代"汇报看PPT精美度,不看实际成果"如出一辙。
五、历史彩蛋:公务员的"奇葩日常"
- 最潮办公用品:官员上朝带"笏板"当笔记本,有人在板上刻《岳阳楼记》,被同事调侃"你这是准备在朝堂上朗诵吗?";
- 职场穿搭内卷:三品以上穿紫袍,五品穿红袍,某官员为了显富贵,在紫袍里缝金线,被弹劾"逾制"——原来,古代也有"穿搭不合规"的职场危机;
- 食堂的诱惑:汴京"公务员食堂"(公厨)提供免费午餐,有"缕肉羹""莲花肉饼",某官员为了蹭饭,故意拖延下班时间——这波"干饭人操作",现代社畜看了首呼内行。
结语:大宋公务员的"围城":城外想进去,城里想出来
从高薪诱惑到考核地狱,大宋公务员的职场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一份工作是容易的,铁饭碗里也有玻璃渣。他们用俸禄换脱发,用升迁换胃溃疡,和现代打工人"用健康换工资,用时间换绩效"别无二致。但换个角度想,正是这种"卷",才催生出包拯、范仲淹这样的能臣——毕竟,职场的真相从来都是:高处不胜寒,但总得有人登高一呼。
(下章预告:【番外】大宋当铺:抵押传家宝?其实是"古代银行"——古代版"典当人生"的魔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