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萌史

第32章 青苗法:王安石的"大宋花呗",农民哭了,地主笑了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宋萌史
作者:
在大学
本章字数:
3596
更新时间:
2025-05-13

各位看官,说起大宋最具争议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非王安石的青苗法莫属。这哥们儿当年搞变法,号称要让农民"脱贫致富",结果弄出个"大宋花呗",表面是"惠农小额贷",实际成了"基层薅羊毛神器"。农民借了钱哭天抢地,地主老财却笑出猪叫——这波操作,比现代"套路贷"还魔幻。

一、产品经理王安石的"理想很"

王安石当"大宋金融改革小组组长"时,天天蹲在办公室画PPT:"农民青黄不接时没饭吃,咱们贷给他们种子钱,收20%利息,既能救急,又能增加国库收入,这叫'双赢'!"这套理论,搁现代就是"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完美文案,连宋神宗都点赞:"王爱卿,这项目我投了!"

产品设计三要素:

1. 用户痛点:农民春天没种子,只能找地主借高利贷(年息50%+),相当于现代"月光族借网贷";

2. 解决方案:官府充当"正规金融机构",年息20%,比地主低一半,堪称"良心产品";

3. 盈利模式:全国农民每人贷1贯,1000万农民就是1000万贯,利息200万贯——这PPT数据,比现代互联网公司"用户数亿,盈利指日可待"还

二、地推团队的"现实很骨感":从普惠金融到强制贷款

青苗法一上线,基层官员秒变"地推狂魔":

- KPI考核:县令按"贷款户数"拿奖金,完不成指标的扣工资,于是出现"乡长挨家挨户敲门:大爷,您家孩子结婚缺钱不?我们这儿有低息贷款!"的魔幻场景;

- 捆绑销售:农民不想贷款?行,先交"助役钱""青苗预购费",不交就别想种地——这招"强制开通增值服务",比现代运营商"办套餐必须绑定宽带"还狠;

- 暴力催收:秋收后,衙役带着枷锁上门:"您家贷款到期了,没钱?那就用房子抵!"曾有农户被逼无奈,跳河自尽,衙役还感叹:"这月KPI又少一户。"

三、地主老财的"反向薅羊毛":我谢谢你啊,王宰相

王安石本想打击地主高利贷,结果却让他们赚得更嗨:

- 中间商赚差价:地主用更低利息(15%)从官府贷钱,再以30%放给农民,空手套白狼——这波"低吸高贷"操作,比现代"金融掮客"还精明;

- 抵押物陷阱:农民拿土地抵押青苗贷款,还不上时,地主趁机低价收购,短短一年,某县良田一半归了地主——这招"套路贷+暴力收房",比现代"法拍房"套路还狠;

- 政治献金:地主赚了钱,给地方官送"青苗法执行奖金",形成"官府-地主-农民"的剥削闭环——原来,最懂"政策漏洞"的永远是既得利益者。

西、用户差评如潮:农民的"五星好评"都是被逼的

大宋农民血泪控诉:

- "说是20%利息,结果算上手续费、跑腿费,实际35%!这哪是青苗法,是'青面兽'杨志卖刀——逼上梁山!"

- "县太爷说'贷款光荣',我贷了1贯,还了1.2贯,又被强贷2贯,现在欠官府3.6贯——这是'利滚利'的无底洞啊!"

- "隔壁王大爷没借钱,被说成'对抗变法',抓去修城墙了——原来,不贷款也是罪!"

最讽刺的是,司马光去农村调研,农民哭着喊"愿后世无王荆公(王安石)",结果被变法派写成"农民喜迎青苗法,感恩官家"上报朝廷——这波"数据造假",比现代"刷好评"还离谱。

五、产品退市启示:好政策为啥成了坑民术?

1. 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王安石是"产品经理思维",觉得"需求真实、模式可行",却没料到基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像现代互联网公司推出"社区团购",本意是便民,结果成了"碾压小商贩"的资本游戏。

2. 风控缺失的代价

青苗法没考虑"农民还款能力",也没监管"官员执行尺度",相当于现代P2P平台"只放贷,不审核",崩盘是迟早的事。

3. 既得利益的反扑

地主、官僚组成"变法蛀虫联盟",把好经念成歪经——这告诉我们,任何改革触动既得利益时,必须有"打老虎拍苍蝇"的雷霆手段。

结语:大宋花呗的翻车现场,教会我们什么?

青苗法的故事堪比"古代版互联网金融兴衰史":初心是好的,模式是新的,但执行歪了,就成了灾难。这提醒现代职场人:做项目别光看PPT数据,得去一线看看用户真实反应;搞改革别只算经济账,得算算民生账。毕竟,王安石的教训太深刻——他以为自己在"救农民",其实是在"坑农民",而真正的普惠金融,从来不是靠KPI和PPT堆出来的。

(下章预告:生辰纲:梁中书送老丈人礼物,差点引发"大宋劫案"——古代版"天价彩礼引发的血案")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