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第一百一十九章:薪火相传

加入书架
书名:
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作者:
紫色蝴蝶兰
本章字数:
6036
更新时间:
2025-06-30

八月的骄阳炙烤着向阳小学新落成的教学楼,苏婉清站在走廊的阴影里,看着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孩子们。汗水顺着她的鬓角滑落,在浅蓝色的确良衬衫上洇开深色的痕迹。她抬手看了看腕表——下午三点二十分,再过十分钟,暑期教师培训班的结业仪式就要开始了。

"苏老师!"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小跑过来,怀里抱着一摞摇摇欲坠的教案本,"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又出问题了,张老师说可能是接口接触不良..."

苏婉清快步走向器材室,从抽屉里取出螺丝刀和备用线材。器材室闷热得像蒸笼,铁皮柜门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她蹲下身检查设备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老师,我帮您拿工具。"一个瘦小的身影钻了进来,是五年级的李明,这孩子总爱跟在她身后打转。

"怎么没去上体育课?"苏婉清接过他递来的钳子,随口问道。

"我...我想看您修机器。"男孩的声音轻得像蚊子叫,"我以后也想当老师,像您这样的。"

苏婉清的手顿了顿。透过半开的门缝,她看见操场上那棵老槐树——二十年前,她就是在那里给村里的孩子们上了第一堂课。树荫下摆着几块砖头当凳子,树皮上还留着当年用粉笔写下的拼音痕迹。

多媒体教室里,二十多位乡村教师正在交头接耳。投影仪发出刺耳的嗡鸣,画面不停闪烁。苏婉清熟练地拆开接口面板,发现里面的线路己经老化发黄。她换上新线材,画面立刻稳定下来,显示出"乡村教师成长计划"的PPT封面。

"各位老师,"苏婉清站上讲台,汗水将她的后背与衬衫黏在一起,"这是我们最后一节课,主题是'如何让知识活起来'。"

她点击遥控器,投影幕布上出现了一段视频:林致远在省科技馆的实验室里,正向一群中学生演示最新研发的农业机器人。画面中的机器人灵活地穿梭在模拟田间,能准确识别病虫害叶片。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展示,"苏婉清暂停视频,"而是林工程师根据我县农田实际情况特别改进的版本。下周,这些孩子将带着机器人去各自村里实地测试。"

教室后排突然举起一只手:"苏老师,我们村小连电脑都没几台,怎么搞这种高科技教学?"

提问的是来自山区的王老师,他黝黑的脸上写满无奈。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重重砸在苏婉清心上。她想起上周去县教育局开会时看到的报表——全县137所村小,超过一半还在使用十年前的教学设备。

"好问题。"苏婉清从讲台下搬出一个纸箱,"这是我收集的'零成本教具'。"她拿出一把冰棍棒,"这是分数教学器",又展示几个矿泉水瓶做的"浮力实验装置",最后是一叠泛黄的卡片,"这是我当知青时做的识字卡,现在还在用。"

教室里响起一阵轻笑,但很快又归于安静。苏婉清注意到,不少老师开始认真记录。

"教育的真谛,"她擦掉额头的汗水,"不在于设备有多先进,而在于..."话未说完,一阵眩晕突然袭来。她扶住讲台,眼前金星乱冒。

"苏老师!"几位老师立刻围上来。有人递来温水,有人掏出风油精。苏婉清勉强笑了笑,说自己只是有点低血糖。

结业仪式结束后,苏婉清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整理资料。夕阳透过窗户斜射进来,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手机震动起来,是林致远发来的消息:"机器人田间测试成功!孩子们发现了三种新的病虫害模式,数据非常宝贵。"

她正要回复,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李明探头进来,手里捧着一个简陋的纸盒:"老师,送给您的。"

盒子里是一个用废旧电路板、瓶盖和电线拼成的"机器人",胸前还用红笔写着"苏老师"。男孩紧张地解释:"这是我看科技杂志做的...虽然不会动,但...但以后我会做出真的能教课的机器人!"

苏婉清的眼眶突然发热。二十年前,也是在这个教室里,二丫送给她第一个手工礼物——用玉米叶编的书签。如今那个害羞的小姑娘己经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工程师了。

"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她揉了揉李明的头发,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

当晚,苏婉清发起了高烧。村医诊断是过度劳累导致的免疫力下降,要求她至少卧床休息一周。躺在知青点改建的宿舍里,她听见窗外传来熟悉的歌声——是周小芸带着艺术团的演员们在操场排练。

月光如水,将斑驳的树影投在墙上。苏婉清望着那些晃动的光影,想起许多往事:她教过的第一批学生现在有的当了村官,有的成了农技员;林致远带过的徒弟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周小芸的舞蹈班走出了好几个专业舞者...

手机铃声打断了她的思绪。来电显示是"赵建国"。

"婉清!"赵建国的声音里透着兴奋,"咱们的'知青奖学金'首批名单定了!二十个孩子,全是各村成绩最好的!"

苏婉清努力撑起身子:"陈美华那边体检安排好了吗?"

"放心吧,诊所新添了全套设备,孩子们明天就来检查。"赵建国顿了顿,"对了,二丫说要捐一套电脑教室,下周就到货。"

挂掉电话,苏婉清发现枕边不知何时多了个保温杯,里面是冒着热气的姜汤。杯底下压着张字条:"老师,快点好起来。——李明和科技小组"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在病床上画出一道金线。苏婉清慢慢坐起身,看见窗台上摆着一排手工制作的"机器人",每个胸前都贴着标签:"语文机器人""数学机器人""科学机器人"...最边上那个特别精致,标签上写着"未来的苏老师"。

她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刚来向阳大队时发的那场高烧。当时也是学生们送来的野花和纸条让她坚定了留下的决心。时光流转,故事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却又完全不同了。

一周后,苏婉清重返课堂。推开教室门的瞬间,她愣住了——墙上贴满了学生自制的"未来教室"设计图:有用AR技术展示古诗意境的,有机器人助教辅导作业的,还有能自动调节高度的智能课桌...虽然稚嫩,却充满想象力。

"老师,"李明跑过来,指着自己画的设计图,"这是我设计的'知识播种机',可以把课程内容像种子一样'种'进学生脑子里!"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苏婉清也笑了,她想起林致远常说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下课铃响起时,广播里突然传来通知:"请苏婉清老师速到校门口。"她疑惑地走出去,看见林致远和周小芸站在一辆满载纸箱的卡车旁。

"惊喜!"周小芸蹦跳着过来拥抱她,"我们募捐到了一百台二手电脑,己经全部调试好了!"

林致远擦了擦汗涔涔的额头:"我带了五个工程师徒弟,负责给各村小安装维护。"他指着车上印有"星星之火"logo的纸箱,"每台电脑都预装了我们的AR教学系统。"

苏婉清的眼眶再次了。她仿佛看见无数颗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些树的年轮里,将永远镌刻着一代代教育者的心血与坚守。

傍晚的教研会上,苏婉清提出了一个新计划:"我们要建立'乡村教师传承档案',把每位老师的教学心得和经验都记录下来,传递给下一代。"

会议室的白板上很快写满了建议:教学案例库、师徒结对计划、线上交流平台...王老师甚至提议开设"知青讲堂",邀请当年的知青们回来分享人生经验。

散会时,月光己经洒满了校园。苏婉清站在走廊上,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二十年前,她站在同样的位置,眼中看到的是贫困与落后;而现在,她看到的是无数可能性正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如同夜空中渐次亮起的星辰。

手机震动起来,是李明发来的彩信。照片里,男孩站在自己制作的简陋机器人旁,笑得灿烂。文字说明只有简单的一句:"老师,我会让更多星星亮起来。"

苏婉清仰起头,深深吸了一口夏夜芬芳的空气。她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教育之火,永远不会熄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