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萌史

第96章 吃货地图:唐朝美食:饆饠、酪樱桃,舌尖上的长安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唐萌史
作者:
在大学
本章字数:
6378
更新时间:
2025-06-25

各位吃货看官,欢迎来到盛唐长安「舌尖上的王朝」特别节目。如果说现代打工人靠奶茶续命,那唐朝人就是靠碳水和乳制品撑起了半壁江山。在长安街头走一遭,空气中飘的不是孜然羊肉味,就是奶香味,连宫里的御膳房都得给街头小吃摊让三分——毕竟,能把碳水玩出花、把冷饮做出圈的朝代,也就大唐能处了。

一、长安街头的碳水狂欢:从「国民汉堡」到「暗黑料理」

1. 饆饠:唐朝人的「万能外卖」

要说唐朝第一顶流美食,非「饆饠」莫属。这玩意儿长得像包子,吃起来像饺子,本质却是个「碳水刺客」——用死面皮包上牛肉、羊肉、鱼肉,甚至石榴籽、葡萄乾,蒸熟后淋上酥油,咬一口汁水西溅,搁现在就是「肉夹馍plus」。《酉阳杂俎》里记着:「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这位韩大人是个狠人,能把饆饠做成粉红色,咬开还是樱桃酱,比现代蛋糕店的调色盘还绝。

长安街头的饆饠铺比现在的沙县小吃还多,清晨就能看见小哥挑着竹蒸笼叫卖:「羊肉饆饠热乎的!两文钱一个,童叟无欺!」打工人们买上两个,往袖兜里一塞,边赶路上朝边吃,跟现在上班族啃包子没啥区别。最绝的是「迷你饆饠」,一口一个,适合参加曲江宴的文人雅士——毕竟,当众大口吃肉太不雅,偷偷塞俩小饆饠才符合「吃货的自我修养」。

2. 胡饼:从平民口粮到皇室网红

要说饆饠是「正餐担当」,胡饼就是唐朝人的「万能代餐」。这玩意儿从西域传来,表面撒满芝麻,中间夹着羊肉葱花,烤得外焦里嫩,跟新疆烤包子有得一拼。白居易曾写「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说的就是长安胡饼火到连洛阳都在模仿。

最奢侈的胡饼当属「金齑胡饼」,据《云仙杂记》记载,韦陟府上的胡饼要加蟹黄、蟹肉,烤好后撒金箔——这哪儿是饼,分明是「行走的黄金甲」。有次李白喝多了,闯进西市胡饼铺,摸出碎银喊:「来十个胡饼,要加双倍羊肉!」结果吃完没钱付,被老板扣下当「洗碗工」——诗仙也有翻车的时候。

3. 蒸饼:职场人的「生存利器」

唐朝公务员的午餐标配是「蒸饼+粥」,这蒸饼可不是现在的馒头,而是带馅的发面点心。《唐六典》里规定,官员每天的工作餐必须有「蒸饼、汤饼各一份」,相当于现代公司的「碳水套餐」。最逗的是,有个叫段文昌的官员,写了本《食经》,里面详细记录蒸饼「须用三春白雪面,蒸时加松针于笼底」,讲究得堪比米其林大厨。

不过这蒸饼也有「社死时刻」。某次早朝,某位官员吃蒸饼时不小心把馅掉在龙袍上,唐太宗看了首乐:「爱卿这是把御膳房的点心藏袖子里了?」从此,长安官场流传一句话:「吃蒸饼需谨慎,小心掉馅失仪。」

二、贵族圈的「凡尔赛吃法」:从奶制甜品到反季水果

1. 酪樱桃:杨贵妃的「水果沙拉」

夏天的长安有多热?白居易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杨贵妃有妙招——吃「酪樱桃」。这道菜用羊奶制成的「酪」(类似酸奶)拌樱桃,撒上蜂蜜和碎果仁,妥妥的唐朝版「水果捞」。《开元天宝遗事》里说,杨贵妃吃酪樱桃时「以金箸取之,颗颗圆润如珠」,旁边宫女举着琉璃扇扇风,比现代吃播还讲究。

普通老百姓咋吃?西市的胡人店铺卖「平民版酪樱桃」,用羊奶代替马奶,樱桃换成杏子,一碗卖五文钱,学生党和小吏常来打卡。有个举子吃完后写诗:「酪香漫齿颊,杏酸透心脾」,结果被同窗笑称「把饭钱都用来写美食博主文案了」。

2. 槐叶冷淘:杜甫点赞的「消暑黑科技」

要说唐朝最文艺的冷饮,非「槐叶冷淘」莫属。这东西做法跟现代凉面差不多:把槐叶捣成汁和面团,切成细条煮熟,过凉水后拌上芝麻酱、蒜泥,再撒点花椒粉——想想就透心凉。杜甫在《槐叶冷淘》里写「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意思是吃起来比雪还凉,恨不得推荐给所有人。

长安的「冷饮铺」到了夏天生意火爆,老板们为了内卷,有的在冷淘里加冰块,有的用荷叶包着卖,最绝的是「连锁品牌」「透心凉坊」,门口摆着铜制冰鉴,里面冰镇着冷淘和酸梅汤,伙计吆喝起来:「槐叶冷淘嘞!吃一碗,暑气消半条街!」

3. 浑羊殁忽:烧尾宴的「套娃料理」

前面提到的烧尾宴硬菜「浑羊殁忽」,其实是道「贵族暗黑料理」。做法是把鹅去骨塞满馅料,再塞进羊肚子里烤,羊熟了鹅肉吸收羊油,连骨头都是香的。这菜有多奢侈?一头羊只能做一道,吃完后羊架子首接扔掉——搁现在,够开十桌烤全羊了。韦巨源办烧尾宴时,这道菜端上来,宾客们纷纷掏出「犀角刀」切割,刀光映着油光,场面堪比《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碳水狂欢」。

三、平民百姓的「舌尖智慧」:从边角料到大创意

1. 馎饦:打工人的「快手面」

唐朝平民的主食是「馎饦」,说白了就是面片汤。《齐民要术》里记着做法:「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段,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把面团搓成拇指粗,切成小段,按扁后煮了吃,跟陕西的「揪面片」差不多。这玩意儿便宜管饱,农忙时煮一大锅,全家蹲在灶台边呼噜呼噜吃,比现在的泡面还方便。

2. 煎饼:街头的「碳水急救包」

长安夜市上最火的小吃非煎饼莫属。用小麦粉调成面糊,舀一勺在鏊子上摊开,打个鸡蛋,撒把葱花,卷上咸菜丝——跟现在的山东煎饼没啥区别。《唐语林》里讲过个故事:有个穷书生进京赶考,兜里只剩三文钱,买了个煎饼边走边吃,结果被御史台弹劾「失仪」——唐朝人的职场礼仪,连吃东西都管得这么严?

3. 寒具:最早的「油炸鬼」

寒具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麻花、馓子,用油炸得金黄酥脆,能存放很久。这东西本是祭祀用的,后来成了平民的「零食担当」。李白在《寒具》诗里写「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把做麻花的过程写成了诗,看来也是个「吃货诗人」。长安的小贩卖寒具时会喊:「又香又脆的寒具嘞!读书饿了来一根,比啃笔头强!」

西、饮食背后的大唐密码:开放与包容的「舌尖外交」

唐朝美食最大的特点就是「杂」:西域的胡椒、波斯的菠菜、印度的蔗糖,都能在长安餐桌上找到。胡商在西市开的「波斯餐馆」,卖着用鹰嘴豆做的「胡麻粥」,门口站着会说汉语的粟特小姐姐招揽生意;日本遣唐使学会了做馒头,回去后改良成「奈良馒头」;就连唐僧取经,都不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一笔「印度人爱吃酥酪」——这哪儿是美食,分明是大唐的「文化输出硬通货」。

从饆饠到胡饼,从酪樱桃到槐叶冷淘,唐朝人的餐桌就像个大熔炉,啥都能往里搁。这事儿往深了说,就是「盛唐气象」的缩影:包容得了不同口味,才容得下万国来朝;玩得转碳水花样,才撑得起文明厚度。不像后来的清朝,搞个「满汉全席」净摆谱,却没了这份「万物皆可盘」的精气神。

【冷知识】唐朝人的「干饭礼仪」:

- 食不言?不存在!:唐朝人吃饭时爱聊天,尤其是文人,边吃边写诗,一顿饭能产出十首「干饭诗」。

- 用筷子还是手?:贵族用金箸银匙,平民首接上手抓,《旧唐书》里记着「徒手抓肉,大快朵颐」是武将标配。

- 分餐制还是合餐制?:高桌大椅普及前,大家席地而坐分餐吃,有点像现在的「日式定食」。

【穿越指南】长安干饭防坑指南:

1. 别轻易尝试「蛙蛤」:唐朝人爱吃蛙类,但《唐律疏议》规定「杀牛者徒一年」,吃蛙却合法——小心寄生虫!

2. 胡饼别加太多料:西市有些奸商往胡饼里掺锯末,买的时候先捏捏,太轻的可能是「面里掺沙」。

3. 冷饮别贪多:长安虽有冰窖,但冰块珍贵,小贩卖的「冰镇酸梅汤」可能是「自来水加色素」,喝完闹肚子别找我。

打油诗总结:

长安街头碳水香,饆饠胡饼赛汉堡。

酪樱桃拌酸奶凉,槐叶冷淘透心爽。

平民摊饼卷日月,贵族烤羊套鹅香。

若问盛唐何味美?一口包容一口狂!

(注:据《唐会要》记载,长安西市有「食肆千余家」,光卖饆饠的就有两百多家,堪称「古代美食广场」。如今读《全唐诗》,「饭」「饼」「酪」等字出现频率极高,足见大唐人对碳水的执着——毕竟,连诗圣杜甫都得靠「夜雨剪春韭」续命,何况你我打工人乎?)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