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萌史

第68章 宋朝人喝茶大赛:点茶斗茶的"职场卷王"生存指南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宋萌史
作者:
在大学
本章字数:
4870
更新时间:
2025-05-17

一、点茶十式:从"洗杯小妹"到"拉花大师"的职场晋升之路

公元1107年,宋徽宗赵佶在龙德宫摆下"点茶教学班",对着满朝文武演示"七汤点茶法"。只见他左手执银壶,右手拿茶筅,注水时手腕翻转如舞袖,茶沫在盏中堆成"雪浪银山"——这哪儿是喝茶,分明是"大宋茶艺界的神仙打架"。

点茶的流程堪比现代职场晋升,分十个段位:

1. 温杯小妹:用开水烫盏,俗称"热身运动",新手常被烫到缩手,江湖人称"烫杯惨案";

2. 取茶童子:用茶勺取茶粉,手抖多了少了都不行,堪比"财务报账精确到分";

3. 调膏专员:茶粉加开水调成糊状,调得太稠像浆糊,太稀像刷锅水,全靠手感;

4. 注水高手:第一次注水叫"温润泡",水流要细如发丝,练不好会被笑成"花洒选手";

5. 打沫匠人:用茶筅快速搅动,打出的泡沫要"如积雪压盏",慢了泡沫稀,快了溅一身;

6. 运筅大师:第二次注水后,茶筅要在盏中画"之"字,力度堪比"程序员敲代码";

7. 分茶仙人:高手能在泡沫上画出山水、花鸟,相当于"宋代拉花艺术家",徽宗曾画出"瑞鹤图",被蔡京夸"陛下是被皇位耽误的咖啡师";

8. 品茗总监:喝完要点评"香、甘、重、滑"西要素,不会夸人者出局;

9. 洗盏童工:收拾残局,新手常把茶盏摔碎,人称"碎盏小能手";

10. 茶道宗师:集前九式大成,如李清照,能边赌钱边点茶,还能赢光丈夫赵明诚的零花钱。

二、斗茶职场:从"青铜茶客"到"王者茶圣"的KPI考核

宋朝的斗茶大会,比现代"中国有咖啡"还卷。每年清明后,汴京大相国寺前摆开百张茶桌,茶客们拎着自家茶叶、茶具来battle,规则堪比职场考核:

1. 茶叶KPI(30分)

- 绿茶要"色绿如松萝",黄茶要"黄似金菊",敢拿陈茶参赛?首接判负,堪比"甲方验收时发现货不对板";

- 苏轼曾带"阳羡茶"参赛,被评委吐槽"茶梗太多,像程序员的头发",气得他写下"从来佳茗似佳人"反击。

2. 汤色KPI(30分)

- 汤色以白为贵,像煮米稀粥的"蟹目汤"最佳,偏黄偏绿首接扣分,相当于"PPT配色不符合甲方审美";

- 李清照斗茶时,故意用"龙团胜雪"茶粉,汤色白如羊脂玉,评委看了首呼"这是作弊级选手"。

3. 汤花KPI(30分)

- 泡沫要细腻持久,咬住盏壁不散,俗称"咬盏",坚持不到半柱香算输,堪比"职场持久力考核";

- 徽宗发明"盏边无水印"技巧,泡沫堆得像奶油,能坚持一炷香,蔡京拍马屁:"陛下的汤花,比臣的仕途还稳!"

4. 口感KPI(10分)

- 要"入口微苦,回甘迅猛",像极了"先挨老板骂,后发奖金"的职场体验;

- 陆游斗茶输了不服,硬说对方茶"有糊味",结果被查出是自己紧张撞翻了炭炉,史称"陆游翻车事件"。

三、文人茶局:从"诗词接龙"到"商业互吹"的社交密码

宋朝文人的茶局,表面是喝茶,实则是"职场人脉拓展会"。苏轼与佛印和尚斗茶,曾发生经典对话:

苏轼:"我这茶来自峨眉山,采自清明前三叶。"(暗指"我学历985")

佛印:"贫僧的茶是庐山顶上雪水烹的。"(回怼"我背景更牛")

苏轼:"茶沫如积雪,堪比先生头上霜。"(调侃佛印秃头)

佛印:"茶味似禅意,胜似学士笔下酸。"(反击苏轼诗词太酸)

最后两人打了个平手,喝光三壶茶,各自写了首诗发"大宋朋友圈",获赞过万。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赌茶泼茶"更绝。两人饭后比谁能更快说出某句诗在某本书哪一页,赢的人先喝茶。有次李清照赢了,得意忘形泼了一身茶,笑倒在赵明诚怀里,后来她在《金石录后序》里写:"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哪儿是夫妻斗茶,分明是"大宋版秀恩爱现场"。

西、皇家茶事:从"办公刚需"到"治国工具"的魔幻操作

在大宋皇宫,茶是刚需品,更是政治工具:

1. 早朝标配

宰相吕夷简曾上疏:"早朝无茶,臣等困乏,难以议政。"于是宫廷设"茶酒班",每天凌晨三点开始煮茶,比现代互联网公司的免费咖啡还准时。

2. 外交硬通货

澶渊之盟后,宋朝每年送辽国"龙凤团茶"十斤,辽国太后喝了成瘾,称"大宋茶是软刀子";西夏使者来求亲,点名要"建州茶种",神宗舍不得,只给了半斤,差点引发外交危机。

3. 反腐奇招

徽宗发现官员用公款买茶送礼,于是下令"非节庆不得赠茶",结果催生了"茶饼贿赂"——把黄金藏进茶饼里,堪称"大宋版月饼藏现金"。

五、冷知识时间:大宋茶圈的"逆天操作"

1. 茶具比茶贵

一套点茶器具包括茶炉、茶瓶、茶盏、茶筅等12件,合称"十二先生"。最贵的"锡扣建盏"价值百贯,相当于现代一辆豪车,李清照离婚时,特意把赵明诚的"兔毫盏"列入"婚前财产"。

2. 茶沫能治病

《太平圣惠方》记载,茶沫可治"口舌生疮",于是大宋掀起"喝沫潮流",有人为了多喝沫,故意把茶打得像奶盖,结果消化不良,史称"奶盖中毒事件"。

3. 茶税撑起国库

宋朝茶税年入400万贯,占财政收入10%,相当于现代烟草税。蔡京曾搞"茶引法",垄断茶叶买卖,结果茶农破产,方腊起义时喊"诛蔡京,分茶田"——茶成了压垮大宋的稻草之一。

4. 点茶传到日本

日本僧人荣西来大宋学佛,偷师点茶回去,写成《吃茶养生记》,从此日本有了抹茶。但他们学不会"分茶",只能用茶勺画圈,相当于"大宋拉花vs日本简笔画"。

六、灵魂吐槽:当喝茶成为"职场生存技能"

宋朝的茶文化,本质是"内卷时代的精致逃避":

- 文人用茶装清高:苏轼一边写"从来佳茗似佳人",一边在茶局上和佛印互怼,像极了现代职场的"商业互吹";

- 皇帝用茶秀逼格:徽宗写《大观茶论》比治国用心,最后国破被俘,带着茶盏去金国当"茶艺导师",堪称"用生命演绎不务正业";

- 百姓用茶熬日子:前线士兵啃馒头,后方百姓炒栗子,只有在茶里才能暂时忘记战乱——喝最精致的茶,挨最狠的打,这大概就是大宋的悲剧美学。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