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翰林院为教育改革唇枪舌剑的同时,林书然在“整军经武”方面从未停歇。他深知,文事武备乃国之两翼,缺一不可。若只有文化而无武力,国家如不设防的宝库,迟早引来豺狼觊觎。
黑风口大捷虽击退北狄,但暴露了大胤军事积弊。若非林书然力挽狂澜,后果不堪设想。回京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军队改革与建设。
皇帝李景隆对林书然的军事才华寄予厚望,不仅让他参与“新政推行处”的军制改革顶层设计,还特许他在京畿皇家校场编练“皇家青年近卫军”。
这支军队从京营年轻子弟及北方战场立功士兵中选拔,初期五千人。皇帝意在让林书然试验新练兵方法和治军理念,若成功则推广全军。
这是一份天大的信任和艰巨挑战。
京营是拱卫京师的禁军,成分复杂,包含开国功勋后裔、皇亲国戚子弟及旧势力。林书然一个“外来”书生侯爷,要在此推行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消息传出,引来非议和暗中阻挠。
守旧勋贵将领对林书然指手画脚嗤之以鼻,认为打仗靠祖传经验和士兵悍勇,林书然的“花里胡哨”不过是纸上谈兵。
更有与杨松等保守派勾结的军中败类散布谣言,称林书然借编练新军培植私兵,图谋不轨,企图动摇军心。
林书然早有准备,应对从容。
他首先立威。
在军中,军法如山最管用。
他制定严苛的《皇家青年近卫军军纪条例》,从操练、内务到言行举止皆有规定。违反者无论身份,严惩不贷。
起初,一些自恃身份的勋贵子弟不把军纪放在眼里,甚至公然挑衅。
林书然毫不手软,当众拿下,依军法鞭打、革职,情节恶劣者斩首示众。
这雷霆手段震慑京营。
无人再敢挑战林书然的权威。
整肃军纪后,林书然开始练兵。
他将宗师级“军事谋略”、中级“沙盘推演”及《孙子兵法》、现代军事理论的精华融入训练,摒弃重个人武勇、阵型僵化、缺乏配合的落后方式。
他强调纪律与服从,要求士兵令行禁止。
他强调队列与阵型,将士兵编成标准作战单元,反复演练攻防阵型,如三才阵、鸳鸯阵变种及火器改良的线列阵雏形,培养协同作战能力。
他强调体能与耐力,每日高强度跑步、负重、越野,锻造钢铁意志和强健体魄。
他强调实战与对抗,组织模拟演练,让士兵熟悉战术、积累经验、培养应变能力。
他还引入匪夷所思的训练科目。
如练习挖壕沟、筑工事,京营将士视为“土行孙”活计,有失体面。
林书然却说:“勇士不仅要进攻,还要防守。一道坚固工事能抵挡数倍敌人,关键时刻保命。”
又如练习夜间奔袭、潜伏渗透,传统将领视为鸡鸣狗盗之徒行径。
林书然却说:“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方为克敌上策。精锐应如黑夜利剑,无声一击致命。”
他组建“神机营”,挑选心灵手巧、胆大心细的士兵,训练使用火铳、火炮,并亲自改良火药和火器设计,利用现代化学物理知识及系统中“机关术”“毒术”的火药记载。
这些“离经叛道”的方法引来质疑和嘲笑。
林书然力排众议,坚持推行。
他亲自参与训练,与士兵同吃同住,用行动激励士气。
他运用大师级“权谋心术”,分化反对势力,提拔忠诚可靠、接受新思想的年轻将领,如王武,作为改革左膀右臂。
更重要的是,他用成果回应质疑。
仅一个月,“皇家青年近卫军”精神面貌和战斗素养翻天覆地。
他们纪律严明、队列整齐、杀气腾腾,与松散的旧京营部队云泥之别。
皇帝李景隆秘密视察后龙颜大悦,对林书然的治军能力刮目相看。
为检验成果并震慑宵小,林书然决定在皇家校场举行盛大军事演习。
演习一方是林书然的五千“皇家青年近卫军”。
另一方是从京营挑选的一万所谓最精锐旧式禁军,由保守派老将、英国公之子宁远伯周奎统领。
这场演习名为切磋,实为新旧军事思想的碰撞,也是林书然与保守派的正面较量。
消息传出,京城轰动。
所有人想看这位文人侯爷的兵有几斤几两。
演习当天,皇家校场人山人海。
皇帝李景隆率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节到场观摩。
杨松、崔敬带着幸灾乐祸的笑容,等着林书然出丑。
宁远伯周奎趾高气扬,认为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要用一万精锐将林书然的“童子军”打得落花流水。
演习开始。
周奎率先发难,指挥一万禁军摆出传统攻击阵型,如狼群猛扑向林书然的军队。
林书然丝毫不乱,指挥五千新军结成看似古怪但异常稳固的空心方阵。
方阵外围是手持长枪和拒马枪的步兵,中间是火铳“神机营”,两翼由王武和赵子昂率领的精锐骑兵游弋策应。
“花里胡哨,不堪一击!”周奎冷哼,下令冲锋。
一万旧禁军如洪水撞向方阵。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