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永平城外的明军大营中。
毛承克接到了孙承宗的召见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大明帝师、兵部尚书、大学士、当朝阁老孙承宗。
踏入明军主帅大帐时,他特意整了整衣甲,目光扫过帐中悬挂的《蓟辽边备图》,最终落在主位上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上。
“毛少将军请坐。” 孙承宗放下手中捷报,苍老的目光如鹰隼般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迁安引水破城,当真是后生可畏。”
他抬手示意亲兵赐座,放下手中笔尖还滴着墨汁的毛笔,“老夫镇守辽东时,你父亲毛文龙便崭露头角,不想其子更是青出于蓝。”
毛承克抱拳行礼,声音沉稳:“阁老谬赞。末将不过是使些奇巧之术,与阁老当年构建关宁锦防线的雄才大略相比,实不敢当。”
孙承宗突然起身,走到《蓟辽边备图》前,指尖划过皮岛的位置:
“东江军孤悬海外,却能屡挫后金,靠的不仅是地利。你重视火器、招募流民,甚至从倭国购买鸟铳……”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这些手段,若用在正道上,是保家卫国的良策;若心生异志便是......”
话没说完,帐内空气骤然凝滞。
毛承克心中一凛,这些文官怎么都喜欢玩这一套啊!
他心中虽然有点不满,但还是立刻离座站起来拱手道:“阁老明鉴!末将父子对大明忠心耿耿,绝无半点二心!”
他想起袁崇焕的前车之鉴,后背瞬间渗出冷汗 —— 孙承宗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实则暗藏锋芒。
孙承宗沉默良久,伸手将他扶起:“起来吧。老夫征战半生,阅人无数,信得过你。”
他回到主位,从案底抽出一份文书,“这是兵部拟定的嘉奖令,除了擢升你为蓟镇总兵,还特批东江军扩编至两万人。”
毛承克接过文书时,手指微微发颤。
这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却听孙承宗又道:“不过,兵多则粮饷重,权大则谤言生。袁崇焕何尝不是倒在了这上面,你还年轻当要更时刻反省自身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呀!”
他顿了顿,苍老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望你谨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忠君爱国之心,不可一日或缺。”
毛承克重重叩首:“末将铭记阁老教诲!”
起身时,他注意到孙承宗似是颇有欣慰,苍老的脸庞上对自己满是期望。
毛承克这才意识到,孙承宗己经年近七十,这个年龄在明末足以当的了“高寿”二字。
靠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去力挽狂澜显然有点强人所难了。
孙承宗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对毛承克的期望巨大的。
同时毛承克也对这个老头心里更加充满了敬佩,孙承宗是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告辞了孙承宗,离开帅帐时,夕阳正将天边染成血色。
毛承克翻身上马,望着远处东江军的营地,心中思绪万千。
孙承宗的欣赏与敲打,如同双刃剑,既为他开辟了前路,也时刻警醒着: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中,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而他,注定要走出一条属于东江军的路。
崇祯三年二月底,京城积雪初融,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春日暖阳下泛着金光。
随着午门钟鼓齐鸣,孙承宗与毛承克率领得胜之师返回京师,两人再次受到崇祯召见。
当两人踏入奉天殿时,满朝文武分列两班,目光纷纷投向这位短短三个月内名声大噪的东江少帅。
“臣孙承宗、毛承克,叩见陛下!” 二人行三跪九叩大礼,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崇祯帝身着龙袍端坐龙椅,眼中难掩欣喜:“二位爱卿平身!此次收复西城,实乃大明之幸!”
他抬手示意,目光先落在孙承宗白发苍苍的头顶,又转向身姿挺拔的毛承克。
“孙阁老老成谋国,毛卿家智勇双全。” 崇祯拿起案头捷报,“朕己下旨,孙阁老晋太傅衔,赐蟒袍玉带;毛卿家擢升蓟镇总兵,东江军扩编两万,粮饷优先拨付!”
殿中文武群臣纷纷行礼恭贺,唯有几位言官皱起眉头 —— 东江军之前名声并不太好,如今势力壮大,恐成尾大不掉之势。
毛承克再次叩首:“谢陛下隆恩!然臣尚有要事奏陈。”
他抬头时目光坚定,“此次征战,臣深感火器之利,后金虽悍勇,却在红夷大炮与鸟铳下死伤惨重。恳请陛下准许末将设立火器营,拨款扩建工坊,聘请西洋匠人改良火器,让我大明军队人人皆持利器!”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哗然。
这之前东江军不管是在倭国买鸟铳还是自己设立工坊打造鸟铳都是私下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朝廷允许。
说白了这些事情朝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一旦哪天朝廷要拿这个说事,那么就是妥妥的重罪。
现在毛承克将这些事提了出来,就是想让自己未来打造火器的行为合法化,减少一点隐患。
但是他的话一出便引来一些人的反对。
“火器耗费巨大,国库空虚,如何负担?”
“自古以来,征战靠的是刀剑弓马,岂可信这些奇巧淫技!” 言官们纷纷出列弹劾。
毛承克却不为所动,:“陛下明鉴,火器威力强大,在合适的距离上足以对抗身披三层厚甲的鞑子白甲兵。
但是一个火器兵的培训只需一两个月便能见成效,而一名训练有素的白甲兵没有数年的征战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这么一看发展火器实则是一件见效短、效果佳的事情,臣愿以东江军为试点,若成效不显,臣愿提头来见!”
崇祯帝目光灼灼,转头看向孙承宗。
老阁老微微颔首:“陛下,毛将军所言极是。火器乃未来战场大势,臣亦支持东江军自设立火器营。”
孙承宗自己就非常擅长使用大炮所以对毛承克话非常认同。
皇帝沉吟片刻,重重一拍龙案:“准奏!着工部配合,毛卿家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向工部申请,各有司都需极力配合!”
毛承克大喜,其实工部配不配合都是次要的,以明末低效的职能分工,他要指望工部就算是完了,他只是需要一个合理发展火器的理由,这就够了。
接着他又继续再拜,说道:“臣还有一事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