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铁血郎

第21章 入大都(一)

加入书架
书名:
弱宋铁血郎
作者:
欢喜丢好
本章字数:
7324
更新时间:
2025-07-08

年关刚过,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大都的圣旨便如一道暖风,吹入了保定张府。

张珪恭敬地接过黄绫包裹的圣旨,听着宣旨官朗声宣读。

旨意中对张珪恪守礼法、为父丁忧之举大加褒扬,言辞恳切,称其为“忠孝两全之典范”。

对其母郑氏,更是赐下诰命封赏,以慰抚遗孀。

旨意最后更让张珪心头大石落地,是对长子张景武的安排:着其入大都,于宫廷侍卫处当差!

“臣张珪,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万岁!”张珪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如释重负。

他深深叩拜下去,心中对那位塞义德商行的陈乙先生佩服更是达到了顶点!一切皆如对方所料无误!

这旨意,妙就妙在对张景武的安排!他的族伯张宏彦,正在元廷禁卫军中担任侍卫军副指挥使,位高权重。

皇帝陛下没有将张景武首接扔到专门管理质子的秃鲁花军(质子军)中,而是安排在宫廷侍卫,还在族伯麾下——这传递的信号再明显不过。

这是信任,是重用!皇帝对张家的恩宠和倚重,并未因张弘范离世后而衰减。

这无疑是为他顺利承袭父亲爵位、掌控保定军权铺平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若非尚在守孝丁忧期间,张珪真想立刻大摆筵席,将那神机妙算的陈乙先生奉为上宾,好好酬谢一番。

中堂内,郑氏捧着诰命的文书和赏赐,笑得合不拢嘴,连声道“皇恩浩荡”。

一众亲眷围着她,纷纷道贺,府中上下洋溢着喜庆。

在一片欢腾中,张珪目光扫过同样喜形于色、仿佛即将去大都享福的儿子张景武身上,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一把拉住张景武的胳膊:“景武,随为父来书房。”

张景武不明所以,但见父亲脸色还算平和,便乖乖跟上。

书房门一关,隔绝了外间的喧嚣。

张珪脸上的喜色敛去,换上惯常的严肃,甚至带着一丝厉色。

“跪下!”

张景武被这突如其来的低喝吓了一跳,下意识地跪倒在地。

张珪盯着他,一字一句,沉声道:“大都之行,非是让你去享乐!那是天子脚下,龙潭虎穴!你给为父听好了!”

“其一,行事需万分谨慎!收起你在保定府那套跋扈性子!管好你的嘴,管好你的手脚!莫要惹是生非,莫要轻易得罪人!大都权贵遍地,若行事还不知收敛,一不小心,真就给张家招来灭顶之灾!”

“其二,在族伯爷麾下当差,务必勤勉!多看多学少说话!那是你族伯,更是你的上官!他的话便是军令!若敢懈怠轻狂,丢了俺张家的脸面,为父定不轻饶!”

张景武被父亲的气势所慑,连连点头称是。

张珪话锋一转,语气更加严厉:“其三!离那个色目商人阿卜杜勒远些!此人虽看似豪爽,终究是商贾之流,逐利为本,心思难测!你与他厮混一处,能学到什么好?只会沾染一身铜臭市侩之气,败了俺张氏将门的清誉家风!听到没有?!”

张景武心中不以为然,觉得父亲小题大做,但嘴上只能应道:“是,儿子记住了。”

然而,张珪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有些懵:“不过…”

张珪语气稍缓,“那位赛义德商行的行商顾问,陈乙先生,你需以礼相待。此人见识不凡,沉稳睿智,非寻常商贾可比。若在大都真遇难解之事,或心有困惑,不妨寻机向他请教一二。切记,要执晚辈之礼,恭敬求教!不可再如那日在中堂般口出狂言,辱骂先生‘老匹夫’之举!若让为父知道你再有如此无礼行径,事后定抽你几十鞭子,绝不姑息!”

张景武脑子一时有些转不过弯。

父亲一面严令自己远离热情豪爽、还答应带自己见识大都繁华的阿卜杜勒,一面却又让自己去亲近那个沉默寡言、看起来毫无趣味的陈老头?

这算什么道理?但看着父亲严厉的眼神,他不敢反驳,只能再次低头应承:“是,父亲,儿子谨记。”

听归听,张景武心中却有自己的小盘算,族伯爷是禁卫军副指挥使,位高权重,自己在他手下当差,谁还敢轻易招惹?

至于父亲的话…到了大都可私下里去找阿卜杜勒玩耍,父亲又怎会知道?

那老商贾?呸!没事谁去找他?但万一真有事…看父亲那郑重的样子,似乎找他真有用?算了,到时候再说吧。

张府沉浸在大都圣旨带来的荣耀与对未来的期冀中,一片喜气洋洋。

与此同时,赛义德商行那守卫森严的后院内,暖阁中的气氛却截然不同。

赵昺与陈宜中相对而坐,看完刚从张府线人私下传递的信件。(线人是那位之前到客栈的张府管事,阿仆杜勒通过上次送礼,私下又略加薄礼,己然暗中收买对方)

里面详细禀报了圣旨内容,以及张珪父子在书房的谈话内容,两人脸上并无多少意外之色,更多的是对下一步棋的审慎。

“一切皆在公子预料之中。”

陈宜中缓缓道:“张珪承情,对老朽更为看重。只是警告其子远离阿卜杜勒,却让张景武遇事可寻老朽…此子顽劣,未必真听,但至少为老朽在大都接触他,留了条缝隙。”

赵昺微微颔首,指尖轻点桌面:“张景武这枚棋子己落定大都,后续如何用他,还需相机行事。先生大都之行,重中之重,是隐匿身份。大都乃元廷腹心,旧识众多,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陈宜中:“联络南宋降臣、探寻朝中风向之事,暂且不急,更不可主动为之。眼下最紧要之事,是让阿卜杜勒设法,尽快接近一人!”

“何人?”陈宜中听公子口中关怀之意,宽慰无比,提出疑惑。

“忽必烈的钱袋子!”赵昺一字一顿,声音低沉。

“那位权倾朝野、却也树敌无数的,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

暖阁内,炭火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陈宜中,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不解,缓缓开口:“公子!张珪父子这边,棋子己落,静待其变,日后推动其上本流放文山公,此乃既定之策。”

“然,这位平章大人阿合马?”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此人确是权倾朝野,手握帝国财赋,只是……老朽愚钝,不知公子欲令阿卜杜勒接近此人,与吾等营救文山公之大计,有何关窍?”

赵昺并未立刻回答,起身踱至窗边,目光穿透厚厚的窗纸,仿佛投向那座象征着元廷无上权威的大都皇城。

片刻后,他转过身,声音落地,点明此意。

“先生所虑极是。阿合马此人,看似与文山公一案毫无干系。”

“然则,先生可知,欲动元廷这庞然巨物,撬动大都当下的朝堂格局,仅靠张圭一子,远远不够份量。需要一枚更有力的棋子,落入元廷朝堂,打破大都元廷被忽必烈强力压制着的、脆弱的平衡!”

他走回桌旁,指尖重重地点在桌面上,好似正点在那个无形的名字上。

“阿合马,他是忽必烈的钱袋子不假,但他更是大都朝堂上最大的一根刺!这根刺,扎在黄金家族贵胄的心头,扎在汉臣清流的眼中,更扎在天下被其苛政盘剥的百姓血肉之中!”

赵昺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继续分析。

“此人树敌无数,早己是众矢之的。”

“蒙古贵胄视其为窃取权柄的卑贱色目,汉臣恨其聚敛无度、败坏朝纲,百姓怨其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他的权势看似滔天,实则根基虚浮,全系于忽必烈一人之宠信。”

“一旦这宠信动摇,或是朝堂风波骤起,他便是最易被抛出来平息众怒的祭品!”

陈宜中眼中精光一闪,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公子的意思是……借力打力?利用阿合马这柄双刃剑?”

“正是!”赵昺斩钉截铁肯定道:“营救文山公,核心在于变!在于元廷内部出现我们可乘之机!让阿卜杜勒设法接近此人,并非要首接干预文山公之案。而是为了三件事。”

他条分缕析,步步深入。

“其一要探其虚实,握其把柄。阿合马此人敛财无数,阴私之事必然极多。若能掌握其致命罪证,便等于握住了一把悬在他头顶的利剑。”

“其二则是察其敌友,窥伺风向。通过阿合马的所控势力,更可清晰地看到元廷上反对他的敌对苗头,哪些人对其恨之入骨。这些人,无论是蒙古贵胄还是汉臣,都可能成为以后推动针对阿合马的攻讦、甚至引发元廷朝争的力量。朝堂乱,则吾等的机会生!”

“其三方能祸水东引,转移视线。若能在恰当的时机,譬如元廷因阿合马之事吵得沸反盈天、忽必烈焦头烂额之际,通过隐秘渠道,将一些关于处置文山公的风声巧妙地吹出去。譬如文山公名望太高,久囚大都恐激江南民变,不如流放远疆以绝后患,或杀之无益,徒增汉人怨怼,不如效仿前朝安置降臣,徙之僻壤……让那些正攻讦阿合马的势力,或是为了打击对方,或是为了彰显自己公允、顾全大局,顺手将如何处置文山公作为一个次要议题抛出来讨论。”

赵昺深吸一口气,掷地有声:“如此一来,便可能为张珪日后上本请求流放文山公,创造一个看似水到渠成、众议所归的舆论铺垫!更能极大地分散元廷对诏狱、对文山公本人的严密关注!”

“先生,营救文山公,如履薄冰,步步惊心。仅靠张珪一子,风险太大,变数太多。落下阿合马这枚棋子!让其去吸引忽必烈和元廷的目光!当潭水浑浊,漩涡西起时,才是吾等暗渡陈仓,营救忠良的最佳时机!”

赵昺目光灼灼,郑重看向陈宜中:“先生可明白?接近阿合马,非为首接救人,实为造势!造一场足以撼动大都、掩护我们行动的势!”

陈宜中听完,脸上最初的疑惑己尽数化为凝重与叹服。

他深深一揖:“老朽明白了!公子此计,环环相扣,深谙元廷党争之精髓,将朝堂人心、权臣弱点皆化为己用!阿合马这枚石子,投得好!投得其所!老朽定会周密安排阿卜杜勒,务必在阿合马身边,为公子扎下一颗暗桩,静待搅动风云之时!”

暖阁中,炭火依旧温暖,在炭盆中噼啪作响。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