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入冬,北风渐起。市里评选劳动模范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江城大学附属中学这潭看似平静的水中,激起了圈圈涟漪。作为市重点,学校的推荐名额含金量极高,是无数教师梦寐以求的荣誉。
黄建国看着窗外凋零的枝叶,知道一场考验即将到来。他心中反复揣摩着《谦》卦的初六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他明白,眼前的劳模评选,就是他需要渡过的一条“大川”,而爻辞中的智慧,便是唯一的舟楫。
黄建国无疑是呼声最高的人选。他带的毕业班,升学率连续几年霸榜全市第一,物理竞赛的金牌拿到手软。更重要的是,他为人谦和,从不居功自傲,在同事和学生中有口皆碑。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黄建国深知,这份荣誉是炭火,也是漩涡。
民主评议会上,当校长宣布学校党委一致推荐黄建国时,他平静地坐在角落,仿佛一个局外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果不其然,一个尖锐的声音划破了和谐的氛围。
“我反对!”语文组的王老师站了起来,他扶了扶厚厚的眼镜,目光带着一丝不加掩饰的审视,“黄老师的教学成果,我们都承认。但劳模,代表的是一种全面的榜样。黄老师太年轻了,荣誉加身,会不会变成‘伤仲永’?我们培养一个优秀教师不容易,可不能让他被捧杀了。而且,我们学校还有很多默默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同志,他们的经验和付出,难道不比几张竞赛奖状更厚重吗?”
这番话,比单纯的嫉妒要高明得多。它站在了“爱护年轻人”和“尊重老同志”的道德高地上,瞬间让会议室的气氛变得凝重而尴尬。不少人开始窃窃私语,看向黄建国的目光也变得复杂起来。
校长眉头紧锁,正要出言调解,黄建国却微笑着站了起来。
他先是向全场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真诚地看向王老师:“王老师的顾虑,我完全理解,并且深受触动。您不是在针对我,而是在为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和风气建设深思远虑,这让我非常敬佩。”
一句话,先将对方的“私心”定义为“公心”,瞬间化解了话语中的尖刺。
“王老师说得对,我还年轻,我的成绩,更不是我一个人的。”黄建国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平实而恳切,“我的物理课能成功,离不开化学组李老师一次次帮我改良实验仪器,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离不开数学组张老师,为我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逻辑和计算基础;更离不开在座每一位前辈,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备课,如何与学生沟通。江城附中这棵大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靠的是我们所有人共同浇灌的根系,我黄建国,只是有幸站在前人栽种的树荫下,结出了一颗果实而己。”
他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不是技巧,而是源自骨子里的谦逊。
“所以,”他话锋一转,语气愈发坚定,“这份荣誉,这份代表着学校精神的荣誉,应该属于更能体现我们学校‘传承’与‘基石’精神的老师。我提议,将这个名额推荐给化学组的李老师。他为了一个实验难题,可以在实验室连续住半个月,这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是我们所有青年教师的榜样。同时,我也想为我们物理组的小赵老师请功,他刚参加工作,却用极大的热情和干劲,让他带的平行班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样的年轻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一番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不仅推辞了荣誉,更将“谦”的内涵,从个人的品德,升华到了对集体的感恩、对前辈的尊重和对后辈的提携上。他推举的两个人,一个是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一个是崭露头角的新青年,格局之大,用心之诚,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连王老师也低下了头,镜片后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愧色。
黄建国知道,自己渡过这条“大川”了。他用最谦逊的姿态,化解了潜在的矛盾和嫉妒,赢得了所有人的心。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机会,向组织,向那些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介绍”——他黄建国,是一个可以为了更宏大的目标,而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的人。
这对于他即将展开的秘密使命而言,是比任何荣誉都更重要的通行证。
最终,在黄建国的力荐下,荣誉给了那位勤恳的化学老师。而黄建国“谦谦君子”的名声,却如冬日暖阳,传遍了整个江城教育界。
夜深人静,黄建国在手稿上,郑重地为《谦》卦的初六爻辞写下注脚:
“地中有山,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他知道,谦,不是退让,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将多余的荣誉分给需要的人,如同称量物体一样,使其均衡持平。这既是安身立命的智慧,更是未来开创事业的根基。他的“复兴之路”,便从这“地中有山”的谦逊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