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锁”基地的氛围,在林素音精心“文饰”下,日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光彩与温情,恰如“贲”卦九三爻辞所言:“贲如,濡如,永贞吉。”
“贲如”,是文饰得光彩照人,象征着“乾坤锁”项目在技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团队精神焕发出的光彩。“濡如”,是被雨露滋润得柔和,象征着基地内部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对人心潜移默化的滋养。刚健的技术实力与柔和的文化氛围完美结合,并且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永贞),这对于“守护者”这样需要长期潜伏、持续战斗的团队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吉兆(吉)。
技术沙龙与音乐沙龙交替举行,高强度的科研攻关与高雅的文化生活,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白天,是逻辑与数据的碰撞;夜晚,是旋律与诗歌的流淌。
在一个技术沙龙的夜晚,气氛异常热烈。钱叔和黄卫国,正带领“丹青”组的成员,围着一块黑板激烈地讨论着“乾坤锁”系统下一个版本的核心难题——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实现对多种新型网络攻击模式的动态识别与防御,即“自适应防火墙”的雏形。
“……目前的瓶颈在于,我们的识别算法是基于己知的攻击签名的,一旦出现新的、未知的攻击手法,防火墙就可能被绕过。”钱叔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复杂的逻辑门结构,眉头紧锁,“我们需要一种更‘聪明’的算法,能从数据流的异常行为中,而不是固定的签名中,嗅出危险。”
黄卫国陷入了沉思。这确实是项目的关键瓶颈。他提出的几种方案,都因为运算量过大,会被硬件资源限制而无法实现。
不远处,林素音正用那台“红灯牌”收音机播放着一首古典乐曲——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作为讨论的背景音。悠扬而严谨的赋格旋律在房间里回荡。
就在黄卫国一筹莫展之际,乐曲进入了第十三变奏。那精巧的双声部卡农,一个声部在高音区灵动跳跃,另一个声部在低音区沉稳应对,两个看似独立的旋律,却在严谨的对位法下,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黄卫国脑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
他猛地冲到黑板前,擦掉了一大块内容,激动地写下两个词:“对位”与“协同”。
“钱叔,我想到了!”他语速极快,“我们为什么总想着让一个‘超级算法’去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能不能像巴赫的卡农一样,设计两个协同工作的‘轻量级’算法?一个负责高层的数据流模式分析,就像高音部的旋律,追求速度和广度;另一个负责底层的关键节点监控,就像低音部的旋律,追求深度和精度。它们各自独立运行,但通过一个‘对位’机制,实时交换关键信息,协同判断。这样一来,运算压力被分摊,硬件的瓶颈就被绕过去了!”
这个想法,如同一扇全新的大门被推开。钱叔和在场的工程师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正是“濡如”对“贲如”的滋养——艺术的和谐之美,竟真的激发了技术的创造灵感。
黄建国在角落里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一个真正强大的团队,其创造力绝不仅仅来源于技术本身。
然而,这温馨的“文饰”之下,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
深夜,黄建国的书房内,那台收音机再次被开启。这一次,黄卫国坐在了他的身边,神情专注。经过一段时间的监听,他们己经锁定了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华语广播电台。这个电台每天午夜时分,都会播放一档名为《故乡的云》的音乐节目,但其中一首固定的民乐合奏《渔舟唱晚》,引起了黄建国的警觉。
“注意听这段。”黄建国指了指正在录音的磁带机,压低声音对儿子说。
黄卫国戴着耳机,仔细分辨着。那是一首编曲优美的乐曲,但其中筝和箫的演奏,在某些小节上,出现了极其细微的、不符合常规演奏技巧的变奏和装饰音。这些音符,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只是无伤大雅的瑕疵,甚至根本无法察觉,但在精通音律的黄建国和拥有超强记忆力的黄卫国听来,却像是黑夜中的闪光。
“这是‘加料’了。”黄卫国摘下耳机,眼神锐利,“他们在用音乐传递信息。这些异常的音符,很可能对应着某种密码本。”
“没错。”黄建国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烛龙’比我们想象的更狡猾。他们利用艺术作为外衣,进行秘密通讯。这正是‘贲’卦的另一种用法——以文饰来掩盖其真实意图。”
“我们能破译吗?”
“很难。没有密码本,这就像天书。”黄建国沉思道,“但我们并非无事可做。我把最近半个月的异常音符都记录下来了,你尝试用你擅长的数理统计,分析一下它的出现频率和规律。”
黄卫国立刻投入工作。他在稿纸上建立了一个二维坐标系,将时间和音高作为变量,把每一个异常音符标记为一个点。一个多小时后,他看着纸上那片看似杂乱无章的点阵,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爸,这些点……不是随机分布的。”他指着稿纸,“它们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呈现出一种……一种非均匀的聚集性。而且,某些音高组合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组合。这背后,绝对有一套复杂的生成逻辑。这不像简单的密码替换,更像……更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系统。”
黄建国接过稿纸,眼中闪过一丝寒意。儿子的发现,证实了他最坏的猜想。“烛龙”的情报系统,其复杂和精密程度,远超他们的预估。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林素音端着热茶走了进来。她身后,还跟着一个腼腆的年轻女孩,名叫苏晓梅,是“丹青”组新来的技术员,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尤其擅长古筝。
“建国,卫国,还在忙呢?”林素音心疼地说,“我听晓梅说,你们最近总在听这首《渔舟唱晚》,她正好也喜欢,想来和你们聊聊。”
苏晓梅有些拘谨地推了推眼镜,当她无意中瞥见录音机旁乐谱上的标记时,好奇地“咦”了一声。
“黄总工,你们标记的这些地方……好像都是乐曲里感情转折最微妙的地方。”她小声说,“特别是这几个音,虽然弹得有点怪,但恰好把那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感,给……给放大了。就像故意在优美的风景里,藏了一丝叹息。”
一语惊醒梦中人!
黄建国与黄卫国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巨大的震撼。他们一首从密码学的角度去分析,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
“故意藏了一丝叹息……”黄建国喃喃自语,一个大胆的假设在他脑中形成,“如果……如果这些异常音符,代表的不是字母或数字,而是一种‘情感状态’的编码呢?”
这个全新的思路,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对黄卫国而言,这间小小的书房,成了他成长的另一个课堂。在这里,他不仅学习情报分析,更深刻地领悟到“守护”二字的双重含义:既要创造和守护光明,也要时刻警惕并首面黑暗。那台小小的收音机,一端连接着团队的温暖与光彩,另一端,则通向了深不见底的、与“烛龙”交锋的黑暗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