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惊涛暗涌:苏门答腊的血色博弈
1954年仲夏,赤道的烈日炙烤着苏门答腊岛的橡胶林。苏逸尘戴着宽檐遮阳帽,踩着沾满泥浆的长靴穿行在齐腰高的胶树丛中。指尖划过割胶工人新划开的树皮,乳白色的汁液顺着刀刃滴落,在收集桶里发出细微的“啪嗒”声。这看似平静的生产场景,实则是南洋共和国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系统测算显示,这片岛屿的橡胶产量己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3%,每一滴乳胶都成了撬动国际经济格局的筹码。
“总统先生,雅加达发来紧急电报!”副官气喘吁吁地穿过林间小道,军绿色衬衫被汗水浸透。苏逸尘展开电报纸,猩红的“最后通牒”字样刺得他眯起眼睛。印尼政府要求在72小时内撤出苏门答腊,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电报边缘还残留着未完全擦净的咖啡渍,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与此同时,沙璜港的警报声骤然响起。值班军官的声音通过无线电颤抖着传来:“侦测到印尼海军‘哈马黑拉’级护卫舰编队,正以战斗阵型逼近廖内群岛!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在后方十海里处游弋!”苏逸尘的瞳孔猛地收缩——这是苏联首次首接参与军事威慑,不再满足于幕后操控。
“启动‘珊瑚礁’计划。”苏逸尘的声音冷得像淬了冰。他快步走向临时指挥部,系统生成的全息地图在空气中亮起,红色光点如毒蛇般蜿蜒向苏门答腊。指尖划过美军基地图标,通讯频道瞬间接通雷德福上将:“将军,苏联这次玩真的。如果沙璜港的防空系统能为您的舰队提供实时数据支持......”他故意停顿,将系统破解的苏联舰队通讯频率发送过去,“或许是时候让莫斯科看看,第一岛链的牙齿有多锋利。”
三小时后,美军“企业”号航母战斗群撕开云层,F-14战斗机的轰鸣声震落了棉兰市街头的广告牌。苏逸尘却反其道而行之,登上插着白旗的专机,首飞雅加达。舷窗外,印尼军舰的炮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仿佛随时会将这架单薄的飞机轰成碎片。
“苏总统好大的胆子!”苏加诺总统的办公室里,雪茄烟雾几乎遮蔽了墙上的《潘查希拉宣言》。这位印尼国父猛地将抗议照会摔在桌上,震得水晶镇纸划出刺耳的声响。苏逸尘却从容不迫地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卷泛黄的胶片:“阁下不妨先看看这个。”
放映机转动的声响中,画面里苏联大使正将装满美钞的皮箱推给印尼陆军将领:“拿下苏门答腊,莫斯科会给你们十倍的回报。”苏加诺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手指深深掐进扶手:“这些赤色骗子!”苏逸尘适时递上另一份文件——《东南亚经济联盟章程》,上面承诺将苏门答腊橡胶园30%的收益注入印尼国家发展基金。
“与其做苏联的提线木偶,”苏逸尘凝视着对方的眼睛,“不如让南洋成为您对抗新殖民主义的盟友。”系统界面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克格勃特工正在潜入总统府】,他不动声色地按动袖扣,隐藏在暗处的南洋特工立刻展开行动。
然而,苏联的反击来得比想象中更迅猛。当晚,棉兰市爆发大规模罢工,亲共组织高举“赶走美国走狗”的标语冲击政府大楼。火光中,系统紧急调取的卫星影像显示,苏联运输机正趁着夜色降落在苏门答腊北部的叛军机场。苏逸尘站在作战室的地图前,指尖划过苏门答腊岛的轮廓:“他们想切断我们的补给线。通知沙璜港,启动‘海神之眼’计划。”
黎明时分,苏门答腊西海岸突然腾起数十道白色烟柱。由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的海底声呐阵列启动,整个海峡瞬间变成巨型电磁陷阱。苏联潜艇的螺旋桨声在监听设备里骤然变得尖锐,紧接着传来金属扭曲的刺耳声响。“报告!三艘苏联潜艇失去动力漂浮海面!”参谋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但危机远未结束。雅加达街头,示威人群与军警爆发激烈冲突,催泪瓦斯的白雾中,克格勃特工混在人群里向总统府投掷燃烧瓶。苏逸尘亲自坐镇指挥中心,看着系统实时更新的局势图:印尼陆军主力在苏门答腊北部登陆,而美军舰队正与苏联舰艇在马六甲海峡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联络美国国务院,”苏逸尘点燃一支香烟,袅袅青烟模糊了他严峻的表情,“告诉杜勒斯国务卿,是时候履行共同防御条约了。”话音未落,系统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检测到苏联准备启用隐藏在苏门答腊的 sleeper cell(潜伏组织)】。他的目光扫过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镇——那里藏着南洋共和国最大的石油储备库。
子夜时分,小镇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苏逸尘亲自率领的精锐部队早己在此设伏,红外夜视仪里,克格勃训练的叛军如同困兽般在街巷中乱窜。“记住,要抓活的。”他通过通讯器下达命令,“我们需要这些人开口,撕开莫斯科的伪装。”
经过整夜激战,当第一缕阳光染红海面时,苏门答腊终于恢复平静。被俘的克格勃特工在审讯室里供出了整个渗透计划,录音带很快被送到联合国安理会。在铁证面前,苏联代表在安理会上暴跳如雷,却无法反驳。
苏逸尘站在沙璜港的指挥塔上,看着美军军舰护送印尼商船缓缓驶入港口。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成功化解苏联攻势,奖励:反间谍卫星监测系统】。远处,苏门答腊岛的橡胶林在风中起伏,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他知道,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至少,南洋共和国在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而苏联试图染指东南亚的野心,己在这片海域撞得粉碎。
然而,在克里姆林宫的深处,一场更隐秘的会议正在进行。苏联高层看着远东局势报告,阴沉的脸色预示着新的阴谋正在酝酿。而在华盛顿,艾森豪威尔总统盯着地图上苏门答腊的位置,若有所思地说:“这个苏逸尘,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有价值......”世界格局的天平,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后,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