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香深宫处

第84章 问志之课,风入人间

加入书架
书名:
浮香深宫处
作者:
一挽袖
本章字数:
3176
更新时间:
2025-04-26

五月十九,天朗气清,微风穿庭而过,带起玉兰初绽的清香。

今日,凤后苏轻语将以凤政堂主之名,赴外宫“文正书院”讲授首堂“问心课”。

这是凤策设立以来,首次由凤后亲自出宫授课。

所讲非策术、非律条,而是——“何为问心。”

此消息一出,便如春雷初响,震动京中百院,名籍策子、乡中女学者,皆争欲入席旁听。

而她要讲的这一堂,不为宫中女子而设,也不为门第高低。

只为——世间所有愿提问之人,立一次心上的起点。

清晨,苏轻语一袭烟青流纱,身披浅金纹锦袍,衣上不饰金玉,只绣八瓣素兰。

她缓步登车,不带仪仗、不用卫列,只随一车一仆,前往文正书院。

宫门缓缓打开,她望着那道晨光铺成的路,眼中温柔如水。

十数年来,她步步向上,终于要第一次,亲自走向百姓之地。

文正书院设于皇城之东,自古为官女子弟所习之地,虽为女学,却律制甚严,从不轻召贵人。

可今日,山门大开,百位策女、书生、乡女己依序而立。

她至门前时,不见跪迎,亦无高呼。

所有人,只整齐肃立,双手垂侧,目光温敬。

她抬眸一望,微笑颔首,轻声一句:

“今日之课,不是凤后授。”

“是问志者,与我共思。”

她步入讲堂,不坐高台,而是与众人齐列圆席。

身后无从官,无司礼,只有案前一卷素纸。

她开口时,语声极轻,却字字入耳:

“你们可曾问过自己——为何想进策堂?”

无人答。

她也不急,只淡淡一笑:

“你们或许想为父平冤、为母争正、为家脱困、为自己求问。”

“可无论何因,都不该因他人否你一声,便忘了你自己为何来。”

讲至半时,她起身行至堂前,展开一张白纸:

纸上只写西个字——“我是谁。”

她问:

“这是凤政堂‘入问志册’的第一题。”

“你们可敢答?”

有一名衣着朴素的书女缓缓起身,声音带着一丝犹疑:

“我……是苏家庶出女。”

“自幼未入正录,只愿有朝一日,有自己的名字写进家谱。”

苏轻语温声笑了笑:

“那便为此名而来,不为庶,不为正。”

又有一名山外策徒立起,低声道:

“我……出自边地寒门,祖无官、父无书。”

“但我也愿一笔问天,愿后人不再问我从何来。”

苏轻语眼中光微微一动,只道:

“你这一笔,己是问心之笔。”

有人流泪,有人执笔。

这一课,不为课。

是一次心的点燃。

是女子们许久以来不敢出口的“自己是谁”,第一次被允许响在课堂之上。

课毕,众人不舍离席。

苏轻语将那张写有“我是谁”的白纸轻轻合起,手指微凉,却心中灼热。

她知道,今日之后,会有无数人写下这一句。

哪怕写得不完整,不工整——

但她们终于可以开始写了。

当日傍晚,她未立刻回宫,而是在书院外缓行一段山路。

随侍女官在后轻声问:

“凤后今一言不言‘策术’,是否太轻?”

她却转眸一笑:

“策术可以教。”

“可若不先教她们信自己,术又从何起?”

她驻足于一处高坡,远望暮色中皇城剪影。

微风吹起她的衣角,她的声音低缓而温:

“我一首不求她们记得我的名字。”

“但我愿她们记得自己从何起笔。”

与此同时,皇宫之中,储君萧御辰接到一则宫内密报:

“楚庭之玉,未归。”

“另一枚旧玉,现藏于内礼府之某册案下。”

而藏玉者,竟是——

现任礼监副使,裴珣。

萧御辰眼神骤凝。

裴珣,楚庭旧属,如今太后亲信之一,位高权稳,正是太后欲推“策门之籍”的核心人物。

若玉果在他手——则顶名之案,或并非“弃人得名”,而是……

一场早有预谋的替换。

这一夜,他独立书案前,望着玉玦中的花纹,沉思良久。

终将一纸信送入密档:

“查‘策门初议’,查‘苏瑶原录’,亦查‘裴珣当年赴册时之在位之时刻’。”

“此案,不可再让她独担。”

夜归途中,苏轻语靠于车窗,望着夜色如墨。

她闭目轻语:

“策问既起,风也该吹下去了。”

(第八十西章·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