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嫁逆袭

第198章 皇上的态度

加入书架
书名:
二嫁逆袭
作者:
采云
本章字数:
4322
更新时间:
2025-07-08

虽然知府这一职都是西品,但知府与知府之间的地位,差别极大。

有些被扔到那种鸟不拉屎的地儿,或者是某些穷乡僻壤,一辈子可能都只是个地方西品。

但大元府知府这么重要的位置,就不一样了。

这个位置待个两三任,只要不出错,进京的概率极大。

赵知府能坐上大元府的知府之位,他在京城就不可能没有人脉。

方管事在京城掀起了那么大的风浪,兴县又是大元府下辖的县,自然有人写信告知了赵知府。

赵知府收到信后,便知不好。

他立即派了人,试图把折子给拦截下来。

可惜,己经晚了。

他现在万分后悔,如此着急忙慌地上折子揽功。

他又立即给京城的人脉去了信,希望能将折子压下来,不要呈到内阁,甚至皇上跟前。

所以,赵知府的折子到了通政司后,便有通政司的官员企图将这份折子压下。

但是,没压住,这个折子还是被呈到了内阁。

为什么压不住?

大元府知府,多少人盯着这个位置。

即便赵知府不出错,都有大把的坑等着他,更何况他这次自己挖个坑。

阁老们都是从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谁看了赵知府的折子会猜不到其中的猫腻。

皇上今年五十有六,成年的皇子都有自己的势力,明争暗斗。

皇上这几年疑心极重,暗地里弄的眼线不少,阁老们行事都极为谨慎。

这个折子又被呈到了皇上跟前。

皇上都被气笑了,这几年朝廷没少鼓励民间发明创造。

但成效并不好。

他也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官员为自己谋些政绩倒可以理解。

但新东西是谁弄出来的,你总要写清楚吧,给人家的奖励得落实到位。

否则,以后谁还愿意花精力去搞这些?

作为官员,在你辖区内的好事,你的政绩也跑不了。

但是,这个赵知府倒好,只字不提李县令的夫人,这是一口汤都不肯给人喝。

他必定是看这个李县令农户出身,没什么门路申诉。

可这李县令好歹还是官身,若是百姓,他真不敢想。

有阁老见皇上生气,硬着头皮劝道:“皇上息怒,这事究竟如何,现在也还是未知。毕竟,我们都是听了京城的传言,这么大的事,那李县令也没上折子。”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话就是劝劝皇上。

真相如何,众人心知肚明。

因为,大家都看过李越殿试的策论。

李越在策论中不仅是宽泛地提了应发展农副产品,还特别提到了红薯。

再结合现在的事,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人家早就有了眉目。

皇上冷笑,“那李县令究竟是没上折子,还是怎样?”

那位阁老为了应对皇上的怒气,还真查过,此时便回道:“的确是没上。”

皇上想到什么,突然就笑了,“倒是聪明。”

随即对着几位阁老冷声问道:“那李县令为何没上折子?”

阁老们都没说话,他们也冤枉得很。

这事又不是他们干的,结果皇上对着他们几个一顿输出。

哎,谁让他们是朝廷顶梁柱呢?

皇上这人还是谨慎,和阁老们议定了另外几件朝廷大事后,便立即遣了人去大元府等地调查。

这事,绝对不能姑息。

他这些年过得多不容易?

自从刚上任的变法失败,这二十多年就一首被世家压着。

他那些抬举寒门和普通人的举措,效果都不太好。

他也知道,各大世家没少从中作梗。

这次,必须要好好惩戒,以儆效尤。

否则,普通学子更无出头之日。

这个李县令还不错,脑子挺灵活。

他当然看出了京城的风波有李越的手笔,他就喜欢这种寒门出身,不畏强权,又有脑子的官员。

待阁老们都离开御书房后,便听禀报孟侍郎求见。

皇上立即宣了他进来。

没想到孟侍郎也是为了李越的事而来。

“皇上,臣孟氏族内的一位侄女,嫁给了翰林院的李检讨。这位李检讨和那兴县的李县令是同族。他寻到微臣,说是他族兄有意把粉条方子上交朝廷,以便朝廷早日推广。”

虽然这方子如今也不是什么秘密,整个兴县甚至大元府都知晓了。

但传到京城还需要一些时日。

皇上本以为李越会趁着这段时间继续鼓励兴县百姓做更多的粉条,然后通过商队运送出去。让兴县百姓大赚一笔。

这样的话,至少今年,兴县的百姓能凭着粉条赚到不少。

随即想到什么,长叹了一口气。

“这李爱卿也是不容易。”

的确,李越也是没有办法,才写信给李浅,用这个办法来托底。

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方管事能顺利成事。

孟侍郎没想到皇上对李越的称呼竟然如此亲近。

他进宫前猜测皇上一定也听到了京城最近的传言,但皇上信没信,他不知晓。

他当初没看到李越的殿试策论。

孟侍郎立即决定,以后跟李氏族人交好。

见皇上没有反对,便将手里的方子呈给了伺候皇上的公公。

又继续禀报道:“据李检讨所说,这红薯粉除了能制成粉条,本身也能应用在各种菜式中。能挂糊、勾芡、嫩肉。臣以为这东西应能受到酒楼食肆的欢迎。如今酒楼、食肆大多用豌豆粉,而红薯粉的成本更低。”

皇上心道:有意思。

不管是如今京城的传言,还是赵知府的折子,可都没有提到这个。

这说明什么?说明李县令还留了一手。

姓赵的这是自己把自己给埋了呀。

对于孟侍郎愿意结交平民出身的官员,并为他们说话,皇上表示很满意。

对孟侍郎大加赞扬,并发了话,“孟爱卿做得很好,这等利国利民之事,就该如此不拘小节。这次,朕记你一功。”

孟侍郎大喜。

他愿意应下旁支一个侄女婿的恳请,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第二日,本不是日讲官进宫讲学的日子,但皇上突然派了人去翰林院,让人进宫讲学。

且这人选,他老人家还指名要李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