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第九十四章:归乡的列车

加入书架
书名:
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作者:
紫色蝴蝶兰
本章字数:
6996
更新时间:
2025-06-15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站台的水泥地面,热浪扭曲了远处的空气。苏婉清站在开往县城的列车前,手指不停地着无名指上的银戒。三年了,自从大学毕业离开向阳大队,她只在去年短暂回去过一次。而今天,她将带着未婚夫重返那片土地,在乡亲们的见证下举行婚礼。

"水买好了。"林致远从售货亭小跑回来,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藏青色长裤,领口处别着一枚小小的党徽,整个人看起来清爽而挺拔。三只鼓鼓囊囊的行李袋堆在他脚边,里面装满了给乡亲们的礼物——给张奶奶的羊毛护膝,给老李头的过滤烟嘴,给孩子们的文具和糖果......

"紧张吗?"他接过苏婉清手中的车票,指尖轻轻擦过她的手心。

苏婉清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不紧张是假的——这不仅是婚礼前的返乡,更是她作为作家的一次重要采风。《人民文学》的长篇小说己经拟好大纲,取名《归途》,讲述五个知青返城后的人生轨迹。这次回去,她要收集更多素材,特别是关于那些留在农村的乡亲们的故事。

列车员吹响哨子,催促乘客上车。他们的座位靠窗,林致远坚持让苏婉清坐在里面。随着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城市的风景渐渐后退。苏婉清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突然想起七年前初到向阳大队的情景——那时的她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满心都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城市的思念。

"想什么呢?"林致远从笔记本上抬起头。他正在修改农机手册的最后一章,钢笔在纸上留下整齐的字迹。

"想起我们第一次坐这趟车,"苏婉清轻声说,"你当时在看《机械原理》,赵建国在讲笑话,周小芸和陈美华靠在一起睡觉......"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本以为己经模糊的画面,此刻却清晰得仿佛昨日。林致远放下钢笔,握住她的手:"现在回去,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确实如此。从乡亲们的来信中,苏婉清知道向阳大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了电,修了路,建了学校,赵建国的果园成了县里的示范点,陈美华的卫生所升级成了乡卫生院。但那些质朴的情谊,那些温暖的牵挂,却始终如一。

列车驶过广袤的田野,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苏婉清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沿途的见闻和思绪。林致远则继续修改他的书稿,两人安静地各自忙碌,却又时不时交换一个会心的微笑。

"下一站,柳河县。"列车员的报站声打破了车厢的宁静。

苏婉清合上笔记本,心跳不自觉地加快。窗外熟悉的站台渐渐清晰,她一眼就看到了站台上那个高大的身影——赵建国穿着崭新的白衬衫,手里举着一块写有他们名字的木牌,正伸长脖子往车厢张望。

"建国!"车刚停稳,林致远就探出窗外喊道。

赵建国猛地转头,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一把抱住刚下车的林致远,力道大得几乎把人提离地面:"可算把你们盼来了!"

转向苏婉清时,赵建国的动作轻柔了许多,但眼中的喜悦丝毫不减:"苏老师,你可比上次回来更俊了!"他接过两人的行李,领着他们往站外走,"美华在卫生所走不开,让我先接你们去家里。"

走出车站,苏婉清惊讶地发现赵建国开来的不是拖拉机,而是一辆半新的小货车。车厢里铺着干净的草席,还贴心地放了几只软垫。

"去年买的,"赵建国骄傲地拍拍方向盘,"运果子方便,接送客人也体面。"

车子驶过县城,苏婉清趴在窗边,贪婪地看着每一处变化——新修的百货大楼,扩建的中学操场,街上骑着自行车的人们穿着鲜艳的衣裳。最让她惊讶的是,路边竟然有了几家挂着彩灯的歌厅和录像厅。

"变化大吧?"赵建国从后视镜里看她,"现在年轻人可会享受了,晚上都爱来县城跳舞。"

出了县城,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两旁是整齐的白杨树。赵建国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着村里的新鲜事:张奶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老李头当上了村老年协会会长,生产队现在叫村民小组了,王大山还是支书......

"对了,"他突然压低声音,"你们结婚的事,全村都知道了。张奶奶非说要按老礼办,连轿子都准备好了。"

"轿子?"苏婉清瞪大眼睛,"不用这么隆重吧?"

"老人家坚持,"赵建国笑道,"说城里姑娘回来办婚礼,必须风风光光的。"

林致远在座位下悄悄握住苏婉清的手,两人相视一笑。这个意外的"传统婚礼"计划,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莫名地暖心。

车子拐上一条岔路,远处向阳大队的轮廓渐渐清晰。苏婉清的心跳越来越快,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三年了,老槐树是否依然茂盛?知青点还在吗?乡亲们会怎么看待如今这个戴着眼镜、穿着连衣裙的"城里姑娘"?

"到了!"赵建国一个刹车,指向村口,"看,大家伙儿都等着呢!"

眼前的景象让苏婉清屏住了呼吸——村口的老槐树下,密密麻麻站满了人。最前面是张奶奶和老李头,一个捧着花束,一个举着红纸伞;孩子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几个年轻人甚至拉起了横幅:"欢迎苏老师林技术员回家"!

车子刚停稳,人群就围了上来。张奶奶颤巍巍地走上前,粗糙的手掌抚上苏婉清的脸颊:"瘦了,城里吃得不好?"这句话和三年前一模一样,让苏婉清的眼泪瞬间决堤。

老李头递上一碗米酒:"按咱村的规矩,远行归来要喝家乡水。我改良了配方,不上头!"

苏婉清接过碗,一饮而尽。甜中带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勾起无数回忆。林致远也被灌了一碗,呛得首咳嗽,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在乡亲们的簇拥下,他们向村里走去。向阳大队的变化令人惊叹——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低矮的土房大多翻建成了砖瓦房,不少人家门前停着自行车或摩托车。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中央新建的文化广场,铺着整齐的地砖,边上还有篮球架和健身器材。

"那是你们知青点改的,"赵建国指着广场旁的一栋白墙青瓦的建筑,"现在是村史馆,里面专门有个展区讲你们五个。"

这个意外的消息让苏婉清和林致远面面相觑。在众人的催促下,他们走进村史馆。迎面墙上是一幅巨大的照片——五个知青站在老槐树下,笑容青涩而明亮。照片下方是每个人的简介和近况:苏婉清成了作家,林致远是农机专家,周小芸是舞蹈演员,赵建国是果园老板,陈美华是乡村医生。

"这是......"苏婉清的声音哽住了。

"王支书的主意,"赵建国骄傲地说,"说你们是向阳大队的骄傲,要让后代都记住。"

展柜里陈列着许多熟悉的物件——苏婉清用过的黑板擦,林致远修过的农具,周小芸表演用的红绸带,陈美华的医药箱,甚至还有赵建国当年高考的准考证。这些平凡的物品,如今成了历史的见证。

走出村史馆,夕阳己经西沉。赵建国领着他们来到一栋崭新的砖瓦小院前:"我家!去年新盖的,专门留了间客房给你们。"

院子里种满了花果蔬菜,一只大黄狗欢快地摇着尾巴。陈美华系着围裙从厨房跑出来,怀里抱着个一岁多的男孩:"快看看谁来了!"

小家伙虎头虎脑,眼睛像极了赵建国,却有着陈美华的秀气鼻子。他一点也不怕生,伸手就要抓苏婉清的眼镜。

"叫姑姑,"陈美华教他,"这是你苏姑姑和林叔叔。"

晚饭在院子里摆开,菜色丰盛得惊人——腊肉炒蒜苗,红烧鲤鱼,土鸡炖蘑菇,还有苏婉清最爱的腌笃鲜。邻居们络绎不绝地送来自家拿手菜,不一会儿桌子就摆不下了。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转到了婚礼安排。张奶奶坚持要按老礼操办——花轿迎亲,拜天地,敬茶改口,一个环节都不能少。王支书则提议在文化广场摆流水席,让全村人都沾沾喜气。

"周小芸什么时候到?"陈美华问,"她说要带剧团来表演。"

"后天,"苏婉清回答,"她请了三天假。"

夜深了,宾客陆续散去。苏婉清和林致远被安排在朝南的客房,床上铺着崭新的喜被,枕头上还绣着鸳鸯戏水。窗外,蝉鸣和蛙声交织成夏夜的小夜曲。

"累了吧?"林致远轻声问,为她揉捏酸痛的肩颈。

苏婉清摇摇头,拿出笔记本:"太多素材要记了,我怕明天会忘。"她飞快地写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张奶奶的故事,老李头的酿酒手艺,村史馆的展览......"

林致远安静地看着她工作,眼神温柔。当苏婉清终于合上笔记本时,他递上一杯热茶:"喝点水,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去看知青点。"

"知青点还在?"苏婉清惊讶地问。

"嗯,王支书特意保留了一间原貌的,"林致远说,"说是有纪念意义。"

熄灯后,苏婉清躺在陌生的床上,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照亮了这个她曾经生活了三年的村庄。明天,她将重走那些熟悉的小路,重温那些温暖的记忆。而几天后,她将穿着嫁衣,在乡亲们的祝福中,与心爱的人开始新的人生篇章。

在这个宁静的夏夜里,过去与未来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苏婉清轻轻着无名指上的戒指,听着身旁林致远均匀的呼吸声,心中满是感恩——感谢这片土地给予的磨砺,感谢岁月沉淀的深情,感谢命运让他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彼此。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