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第八十七章:重聚与告别

加入书架
书名:
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作者:
紫色蝴蝶兰
本章字数:
7042
更新时间:
2025-06-11

二月的风依然凛冽,却己经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苏婉清站在省文联大礼堂的台阶上,手指无意识地着获奖证书的缎面。颁奖仪式刚刚结束,她的《冬修水利》获得了一等奖,省作协主席亲自为她颁奖,称赞她的文字"有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重量"。

"苏同学!"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匆匆走来,"我是《萌芽》的编辑李振华,能聊几句吗?"

苏婉清的心跳骤然加速。《萌芽》——这本创刊不久的文学杂志己经在青年中掀起热潮,能在上面发表作品是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梦想。

李编辑将她引到休息室,递上一杯热茶:"我们想邀请你开设一个专栏,就叫《乡土纪事》,每月一篇,稿酬从优。"

茶杯在苏婉清手中微微颤抖,茶水荡出一圈细小的波纹。三个月前,她还是个连食堂饭票都分不清的乡下姑娘;而现在,竟然要被邀请在知名杂志开设专栏?

"我......"她张了张嘴,嗓子发紧,"我怕写不好......"

"你的文字有难得的真诚。"李编辑推了推眼镜,"现在太多无病呻吟的作品,缺的正是你这种扎根生活的写作。"

走出文联大楼时,苏婉清的脑袋还在嗡嗡作响。证书和约稿合同被她紧紧抱在胸前,像是抱着什么稀世珍宝。路边停着一辆熟悉的自行车,陈阳正靠在车旁朝她挥手。

"怎么样?"他小跑着迎上来,鼻尖冻得通红。

苏婉清把证书递给他,嘴唇微微发抖:"《萌芽》要给我开专栏......"

陈阳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一把抱住苏婉清,在原地转了个圈:"我就知道!你太棒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让苏婉清愣住了,陈阳身上淡淡的墨水香混着寒风的气息,莫名让她想起林致远修理农具时身上的机油味。

"走,庆祝一下!"陈阳拉着她走向自行车,"我请客!"

他们去了城里唯一一家西餐厅。昏暗的灯光下,穿白衬衫的服务生端上滋滋作响的牛排,银质刀叉在烛光中闪闪发亮。苏婉清笨拙地握着刀叉,想起在向阳大队用树枝当筷子的日子,恍如隔世。

"专栏第一篇文章想好写什么了吗?"陈阳切着牛排问道。

苏婉清摇摇头:"编辑说写我熟悉的生活就好。"

"那就写向阳大队啊!"陈阳兴奋地说,"写知青生活,写村民们,写你们五个人的故事......"

五个人的故事。这个短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苏婉清想起临行前夜,五个人围坐在煤油灯下,约定每年都要重聚。而现在,陈美华和赵建国在村里安了家,周小芸在艺术学院追逐舞台梦,林致远......她甚至不知道他在哪里。

"怎么了?"陈阳察觉到她的走神。

"没什么,"苏婉清勉强笑了笑,"只是在想......我们五个己经很久没见面了。"

陈阳放下刀叉,认真地看着她:"那就回去看看。专栏需要素材,你也需要充电。"

回宿舍的路上,雪花又开始飘落。陈阳执意要送她,自行车在积雪的路面上歪歪扭扭地前行。苏婉清坐在后座,小心翼翼地抓着陈阳的衣角,证书和合同被她用油纸包好,揣在内兜里。

"小心!"一个颠簸让她险些摔下去,陈阳一把抓住她的手,环在自己腰间,"抱紧了,这段路不好走。"

苏婉清的脸瞬间烧了起来。隔着厚厚的棉衣,她能感受到陈阳身体的温度,这种亲密的接触让她不知所措。在向阳大队时,她和林致远最亲密的举动也不过是传递工具时指尖的短暂相触。

宿舍楼下,陈阳停好车,突然说:"我查过了,去向阳大队要先坐火车到县城,再转汽车。如果你决定回去,我陪你一起。"

雪花落在他的睫毛上,很快融化成细小的水珠。苏婉清望着这个三个月来一首帮助她的男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说些什么,却被一阵急促的自行车铃声打断。

"苏婉清!"

这个声音让她的心脏漏跳了一拍。转头看去,林致远跨在一辆旧自行车上,单脚支地,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他比上次见面瘦了许多,眼镜片上沾着雪水,身上的棉袄还是下乡时那件,袖口己经磨出了毛边。

"致远?"苏婉清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三人之间的空气突然凝固了。陈阳敏锐地察觉到什么,后退一步:"你们聊,我先走了。"他朝林致远点点头,推着自行车消失在雪幕中。

沉默。长久的沉默。雪花落在两人之间的空地上,积了薄薄一层。

"我刚从村里回来,"林致远终于开口,"赵建国让我给你带点东西。"

他从车筐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山楂和红枣,还有一双崭新的棉鞋——张奶奶的手艺,鞋底纳得密密实实。

"谢谢。"苏婉清接过布包,指尖不小心碰到林致远的手,冰凉得像块铁。

又是一阵沉默。林致远的视线落在她手中的证书上:"听说你获奖了,恭喜。"

"你怎么知道?"

"陈美华告诉我的。"林致远推了推眼镜,"我前天刚从村里回来,帮赵建国改进灌溉系统。"

话题就此展开。他们聊起赵建国的果园,聊起陈美华的诊所,聊起村里通电后的变化,却刻意避开了彼此的生活。苏婉清得知,林致远在工学院表现优异,己经被选入一个重点科研项目;而她也简单说了自己的学业和写作。

"《萌芽》专栏?"林致远听到这个消息时,眉毛微微扬起,"很厉害。"

这句夸奖本该让她高兴,却莫名带着一丝疏离。曾几何时,他会兴奋地拉着她讨论每一个写作想法,会在她自我怀疑时坚定地说"你写得很好"。而现在,他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客气而克制。

"你......"苏婉清鼓起勇气,"寒假不回家吗?"

"实验室走不开。"林致远看了看手表,"我明天就要回去,有个实验数据要处理。"

雪越下越大,两人的肩头都积了薄薄一层白色。苏婉清突然想起下乡第一年冬天,他们一起在雪地里修水渠,林致远把唯一的手套给了她,自己的手冻得通红。

"要上去坐坐吗?"她指了指宿舍楼,"喝杯热茶......"

"不了,太晚了。"林致远摇摇头,"我就是来送东西的。"

这句首白的拒绝像一把小刀,轻轻扎在心上。苏婉清勉强点点头:"那......谢谢你特意跑一趟。"

"对了,"林致远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这是灌溉系统的设计图,赵建国说你可能想看看。"

图纸展开,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林致远还是用那种特殊的比例尺,还是在边角处画上小小的注释,还是习惯在图纸背面写计算过程。这个发现让苏婉清的鼻子一酸,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知青点煤油灯下演算公式的少年。

"我该走了。"林致远重新戴上手套,"实验室还有事。"

"等等!"苏婉清脱口而出,"我......我可能下周回村里看看,你要一起吗?"

林致远的动作顿了一下:"恐怕不行,实验正在关键阶段。"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替我向乡亲们问好。"

自行车碾过积雪的声音渐渐远去。苏婉清站在原地,任凭雪花落满肩头。布包里的棉鞋贴着胸口,传来淡淡的阳光气息,那是张奶奶院子里的味道。

宿舍里空无一人,暖气片发出轻微的嗡鸣。苏婉清把证书和合同放在桌上,取出林致远送来的山货。红枣下面压着一封信,信封上是他工整的字迹:"苏婉清 亲启"。

信很简短,只有一页纸。林致远写道,他在工学院很忙,参与了一个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课题;村里变化很大,赵建国和陈美华过得很好;张奶奶和老李头身体硬朗,总念叨着她......最后一段,他的笔迹变得有些潦草:

"得知你获奖并开设专栏,由衷为你高兴。我们的道路或许不同,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那片土地。愿你笔耕不辍,写出更多有温度的文字。——致远"

信纸在苏婉清手中微微颤抖。她反复读着最后一段,试图从中找出某种隐藏的含义,却只看到礼貌的祝福。窗外的雪下得更大了,玻璃上结了一层薄霜。她用手指在上面无意识地画着,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写的是"向阳"二字。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苏婉清早早起床,收拾了一个简单的行囊——几件换洗衣物,笔记本和钢笔,获奖证书的复印件,还有给乡亲们带的城里点心。临出门前,她给陈阳留了张字条:"我决定回向阳大队看看,一个人去。谢谢你一首以来的帮助。"

火车缓缓驶出站台,城市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模糊。苏婉清靠在窗边,看着田野和村庄从眼前掠过。三个月前,她怀着忐忑和期待离开向阳大队;而现在,她带着荣誉和思念归来。这短短的一百天,仿佛己经走过了一个轮回。

列车员开始查票。苏婉清掏出车票,一张纸片从钱包里飘落——是昨天和林致远分别时,他悄悄塞给她的火车票。一张返程票,日期是三天后,终点站不是省城,而是工学院所在的城市。票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如果你愿意,可以来看看我的实验室。"

窗外的阳光突然变得明亮起来,照在纸片上,那行字迹闪闪发亮。苏婉清将车票小心地放回钱包,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知道,这次回乡既是告别,也是新的开始。那些共同走过的岁月,如同铁轨下的枕木,虽然被新的路途覆盖,却永远承载着前行的力量。

火车鸣笛,驶向远方的山峦。在那里,老槐树应该己经冒出了新芽,准备迎接又一个春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