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第二十六章:夜校的灯火

加入书架
书名:
岁月如歌:我们的知青时代
作者:
紫色蝴蝶兰
本章字数:
5140
更新时间:
2025-05-15

煤油灯在知青点的堂屋里摇曳着,将斑驳的光影投在土墙上。苏婉清用袖子擦了擦黑板上的粉笔灰,转头望向门口。暮色中,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朝这边走来,有扛着锄头刚下工的中年汉子,有挎着竹篮的妇女,还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

"张叔,您来啦!"苏婉清迎上去,接过老农手里皱巴巴的作业本。那本子是用旧账册翻面订成的,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大字。

"苏老师,俺昨儿个练了一宿。"张老汉咧开缺了门牙的嘴,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俺家婆娘腌的咸菜,给你们添个菜。"

堂屋里的长凳很快坐满了人。林致远蹲在角落里调试那台老旧的幻灯机,那是他从公社废品站淘来的宝贝。赵建国正帮几个孩子削铅笔,木屑簌簌落在他沾满泥点的裤腿上。周小芸和陈美华在分发用旧报纸订成的练习本,每一本扉页上都用工整的字迹写着"向阳大队夜校"。

"今天咱们继续学《农民识字课本》第三课。"苏婉清清了清嗓子,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拖拉机,耕田地,人民公社力量大'。"

跟读声参差不齐地响起。前排的李家媳妇抱着吃奶的娃娃,一边轻声念一边用脚尖在地上比划。后头的王铁柱皱着眉头,粗糙的手指在课本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戳着,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幻灯机突然"咔嗒"一声亮了,把课文内容投射在糊墙的报纸上。村民们发出惊叹,几个孩子忍不住伸手去抓光影。林致远赶紧调整焦距,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这是俺们公社的拖拉机。"他指着幻灯片解释道,"就像课文里说的,一台拖拉机一天能耕三十亩地。"

"三十亩?!"张老汉瞪圆了眼睛,"那得顶多少头老黄牛啊!"

笑声在堂屋里回荡。苏婉清看见七十岁的田婆婆坐在最后一排,眯着眼睛努力辨认黑板上的字。老人粗糙的手指在膝盖上不停划着,嘴里无声地默念。这个画面让她心头一热,想起了自己远在上海的祖母。

课间休息时,赵建国变戏法似的从兜里掏出一把炒黄豆。孩子们一拥而上,他故意把手举得老高,惹得小家伙们蹦跳着去够。周小芸拉起手风琴,欢快的旋律立刻让气氛活跃起来。

"苏老师,"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扯了扯苏婉清的衣角,"俺娘说你会讲城里的故事?"

很快,苏婉清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她讲起外滩的钟楼,讲起南京路上的霓虹灯,讲起她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图书馆的往事。孩子们的眼睛在煤油灯下闪闪发亮,仿佛装进了整条银河。

"等你们学会更多字,就能自己看书了。"她柔声说,"书里什么故事都有。"

后半节课是林致远的农业知识讲座。他用木棍在地上画图,讲解怎么防治稻瘟病。村民们围成一圈,不时提出问题。王铁柱甚至掏出个小本子,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笔记。

"林技术员,"张老汉挠着头问,"你上回说的那个'合理密植',俺试了试,苗子咋长得不如老法子壮实?"

林致远蹲下来,在地上画了个示意图:"您看,苗太密了反而抢养分。得像梳头似的,留出空当来..."

苏婉清靠在门框上,望着林致远耐心讲解的侧脸。煤油灯的光晕染在他的轮廓上,让他整个人看起来像一幅年代久远的油画。不知怎么,她突然想起初到农村时,这个穿旧军装的男生站在漏雨的知青点里,也是这样专注地研究屋顶的结构。

夜校散场时己是星斗满天。村民们三三两两告辞,有个孩子跑回来塞给苏婉清一个还温热的煮鸡蛋。最后离开的是田婆婆,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回头。

"苏闺女,"她颤巍巍地说,"下回能教俺写自己的名字不?队里发粮票,俺想自己签名..."

苏婉清眼眶一热,连忙点头:"一定教您。您走慢些,我送您回去。"

回知青点的路上,田婆婆絮絮叨叨讲着往事。她说旧社会女子不许识字,她偷偷趴在私塾窗外听,被先生用戒尺赶走过好几回。月光下,老人脸上的皱纹像田垄一样深。

"现在好啦,"田婆婆拍着苏婉清的手,"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娃娃来教俺们,真是菩萨心肠..."

等苏婉清返回知青点,其他人正在收拾教具。陈美华把散落的粉笔头仔细收进铁盒,赵建国在修理被孩子们坐歪的长凳。林致远站在梯子上摘黑板,煤油灯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

"田婆婆到家了?"周小芸递来一碗热腾腾的野菜粥。

苏婉清点点头,捧起碗暖手。粥里飘着几片腊肉,一定是村民偷偷塞给他们的。她想起田婆婆说的话,突然觉得手里的碗沉甸甸的。

"你们发现没有,"赵建国突然说,"王铁柱今天写了整整一页字!上个月他连笔都握不稳。"

林致远从梯子上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张叔家的二丫头能把整篇课文背下来了。"

"李婶会写自己的名字了,"陈美华轻声补充,"她练习了整整三个晚上。"

屋里突然安静下来。煤油灯的火焰轻轻跳动,墙上的影子也跟着摇晃。苏婉清望着黑板下方没擦干净的字迹,那是村民们今晚留下的作业。歪歪扭扭的笔画里,藏着多少渴望与坚持?

"我有个想法,"她突然说,"咱们能不能办个图书角?把大家带来的书凑一起..."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响应。周小芸翻出她珍藏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赵建国贡献了几本连环画。林致远从箱底取出包着牛皮纸的《十万个为什么》,书页己经泛黄卷边。

"我哥寄来的,"他小心翼翼地抚平书角,"虽然有些内容过时了..."

夜深了,知青们还在热烈讨论着教学计划。陈美华提议教妇女们打算盘,赵建国说要组织孩子们演算比赛。屋外的虫鸣渐渐稀疏,月亮悄悄移到了天中央。

苏婉清在油灯下整理教案,不时抬头看一眼忙碌的伙伴们。林致远正在修补一本旧书的封皮,眉头微蹙的样子格外认真。周小芸和赵建国为了一个生字怎么教争得面红耳赤,陈美华在一旁抿嘴偷笑。

这一刻,苏婉清忽然明白了夜校的意义。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那些布满老茧却坚持握笔的手,那些在煤油灯下闪闪发亮的眼睛——这一切远比他们最初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最后离开堂屋时,苏婉清回头望了一眼。黑板静静立在墙角,上面还留着没擦净的粉笔痕。月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给桌椅板凳镀上一层银边。明天这个时候,这里又会挤满渴望知识的人们,煤油灯会再次亮起,照亮一张张认真的脸庞。

她轻轻带上门,把满室的温暖留在身后。夜风拂过脸颊,带着稻苗生长的气息。远处,田婆婆家的灯火还亮着,也许老人正在练习写字。更远的山坳里,零星散落着几处灯光,像星星落在了大地上。

在这个春夜里,苏婉清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就像一粒种子,一旦播下,就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他们这群知青,何其有幸能成为播种的人。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