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穿过县一中图书馆的落地窗,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婉清正在整理"星星诗社"的学生作品集,指尖抚过那些或工整或歪扭的字迹。距离那场冰雹灾害己经过去三个月,窗外的梧桐树新叶繁茂,丝毫看不出曾经受过摧残的痕迹。
"苏老师!"图书管理员王阿姨匆匆走来,"有您的包裹,从省城来的。"
包裹很轻,拆开后是一本崭新的《乡村教育实践案例集》,扉页上烫金的编者名单里赫然印着"苏婉清"三个字。书里收录了她这三年在县一中的教学案例,包括"星星诗社"的完整课程设计和学生作品。翻到最后,她发现还附了张光盘,标签上写着"《破土》纪录片成片"。
正当她出神时,手机震动起来。是二丫发来的彩信——女孩穿着省实验中学的校服,站在"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展板前,身旁是一台微型播种机模型。文字说明写着:"我的'智能防护播种机'入围决赛啦!评委说创意很棒!"
苏婉清正要回复,图书馆的门被猛地推开。小胖气喘吁吁地冲进来:"苏老师!快去看!林老师的播种机上电视了!"
教职工休息室的电视正播放着省农业频道的专题报道。画面里,林致远穿着沾满机油的工作服,在试验田里演示新一代播种机。改良后的弧形防护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一只展翅的金属鸟。
"这个自动调节系统能应对突发的恶劣天气,"林致远对着镜头解释,声音比三个月前有力多了,"当传感器检测到冰雹时,防护罩会在15秒内完成闭合..."
镜头切换到田间访谈,老吴缺了门牙的笑脸占满屏幕:"这铁家伙可神了!上个月那场大雨,别家的苗子都被打蔫了,就咱这播种机护着的田没事!"
报道最后,记者站在知青点改造的"乡村科技站"前总结:"这台凝聚着青春智慧的播种机,即将在全省二十个贫困县推广..."
"苏老师!"马副校长突然出现在门口,"省教育厅的考察组到了,想听听'诗教融合'的最新进展。"
会议室里,苏婉清将刚收到的案例集递给考察组组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老人翻到"学科交叉"章节时,眼睛突然一亮:"这个'诗歌中的科学'课程很有创意!把《望庐山瀑布》和水利知识结合,把《春夜喜雨》和气象学关联..."
"是我们的物理老师林致远提出的想法。"苏婉清指向窗外。操场边上,林致远正带着"小小发明家"社团的学生们调试设备,阳光在他们身上镀了一层金边。
老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听说,你们俩都是放弃了大城市的机会回来的?"
这个问题让苏婉清怔了怔。她望向窗外,看见林致远蹲在地上,手把手教一个学生调整传感器。那个曾经在大学实验室里埋头钻研的工科生,如今指甲缝里永远藏着洗不净的泥土,白大褂也总是沾着机油和草屑。
"我们只是...回到了需要我们的地方。"她轻声回答。
考察结束己是傍晚。苏婉清走出办公楼,发现林致远在梧桐树下等她,手里拿着两罐汽水。他的右臂活动还有些不灵便,但气色好了很多。
"听说考察很顺利?"他递过汽水,冰凉的铝罐上凝着水珠。
苏婉清点点头,突然注意到他衬衫口袋里露出的信封一角:"那是什么?"
林致远略显尴尬地取出信封:"军工所的正式邀请函...他们同意我以远程协作方式参与项目。"他顿了顿,"不过需要每月去基地一周。"
汽水的气泡在舌尖炸开,带着微微的涩。苏婉清想起这三个月来,林致远每晚在台灯下修改设计图的侧脸,想起他右臂疼痛时紧咬的下唇,想起那些被退回又重做的样品...
"你应该去。"她听见自己说。
林致远望向操场。夕阳将跑道染成橘红色,几个住校的男生正在打球,笑声传得很远。
"我跟校长商量过了,"他转回目光,"每周西下午的'小小发明家'社团,可以改成线上指导。二丫说愿意当我的'助教',她暑假要回来实习。"
这个安排如此周到,让苏婉清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想起昨天收到的那封邮件——教育部"乡村美育振兴计划"邀请她担任顾问,也需要定期去省城开会。
"看来..."她晃了晃汽水罐,"我们都要学会分身术了。"
林致远笑了,眼角的纹路在夕阳下格外清晰:"还记得老吴常说的话吗?'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但可以造座桥把河连起来'。"
他们并肩走向校门,影子在地上融合又分开。门卫室的老张头探出身子:"苏老师,有您的快递!"
包裹是周小芸寄来的,里面除了《破土》的演出光盘,还有一张烫金请柬——舞蹈比赛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券,日期是下个月。
"她真闯进决赛了?"林致远凑过来看。
苏婉清点点头,想起冰雹灾害后,周小芸在临时安置点教孩子们跳舞的样子。那个曾经只在乎舞台效果的舞蹈演员,如今会把乡亲们劳作的姿势编进舞蹈动作里。
回到教职工宿舍,苏婉清将光盘放进电脑。纪录片的开头是灾后一片狼藉的田野,镜头慢慢推移,掠过抢修设备的林致远、在帐篷里上课的她、周小芸带着孩子们跳舞的身影...最后定格在金黄的麦浪上,字幕缓缓浮现:"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在土地上播种希望的人"。
片尾曲响起时,手机又震动起来。这次是县一中教师群的集体消息:"喜报!我校'星星诗社'五名学生作品入选《全国青少年优秀文学作品选》!"
名单里第一个就是小胖的名字。苏婉清想起那个曾经连作文都写不满两页的男孩,如今竟然在写长诗了。她翻开备课笔记,在明天的教案旁画了颗星星,又添了株麦穗。
窗外,暮色渐浓。远处的试验田里,新一批播种机正在做最后调试,准备发往周边县城。更远的地方,二丫或许正在省实验中学的实验室里完善她的"智能防护系统",周小芸可能在排练厅反复打磨一个动作,赵建国和陈美华大概在村卫生室给小树讲叔叔阿姨的故事...
而在这里,在这座小小的县城中学,新的故事仍在继续——下周一"诗歌与科学"的联合课,周三的教师培训,周五的社团招新...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如同星星点点的火种,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燃烧。
苏婉清关上电脑,发现林致远发来的最后一条短信:"明天去试试新播种机?二丫设计的那个智能预警系统装上了。"
她回复了一个"好"字,突然想起七年前初到知青点的那个夜晚。五个年轻人挤在煤油灯下,战战兢兢地面对着未知的命运。那时的他们不会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各自走过曲折的道路,最终都以自己的方式回到了这片土地,像种子回到土壤,像溪流汇入江河。
月光透过纱帘,在桌面的诗集上投下淡淡的光晕。那本被翻旧了的《致橡树》里,夹着一片早己干枯的枫叶书签——是林致远当年在知青点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叶脉在月光下清晰可辨,如同命运蜿蜒的轨迹,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