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官场混,你会发现一个魔幻现实:有人寒窗苦读十年,考得两眼发黑才中进士;有人兜里揣着几贯铜钱,就能首接买个官当。这种"付费内推"的操作,在盛唐时期曾一度成为公开的秘密,甚至连武则天都亲自下场当"猎头"。当你看到长安西市的胡商们捧着官诰笑出鱼尾纹,或者听到寒门士子吐槽"文章不如铜臭香"时,或许会突然明白:原来古代版"职场黑幕",比现代的"付费内推"还野。
一、财政黑洞:卖官鬻爵的"刚需"从何而来?
唐朝卖官的源头,要从武则天的"钱包焦虑"说起。这位女皇帝上台后,北边要打突厥,南边要平吐蕃,宫里还要养面首、修宫殿,国库就像漏了底的米袋子——据《唐会要》记载,她称帝第一年,国库存银仅够维持三个月开支。怎么办?传统操作是加税,但老百姓己经被均田制后的租庸调压得喘不过气,再薅羊毛怕是要逼反。这时,酷吏来俊臣献上一计:"陛下,汉朝卖过官,隋朝卖过爵,咱们大唐为何不能搞'官职促销'?"
武则天一拍大腿:"就这么办!但要玩出盛唐特色——比如,给买官的人发'社保'!"于是,一场堪称"古代版职场付费内推"的骚操作上线了。朝廷很快推出《求访贤良诏》,核心就一句话:"无论你是商人、农民还是胡人,只要交钱,就能当公务员,还能免税!"消息一出,长安西市炸开了锅,卖炊饼的王大爷都琢磨着:"要不我把祖传的锅卖了,换个九品官当当?"
二、官职价目表:从"青铜套餐"到"钻石VIP"的精准割韭菜
唐朝的官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分三个档位,堪比现代互联网公司的"会员体系":
青铜套餐:入门级公务员(九品至七品)——300贯买个"社保资格证"
- 权益:授予"将仕郎""登仕郎"等散官头衔,相当于古代版"荣誉市民";免除本人及家属赋税徭役(核心福利);可参加县太爷主持的"乡饮酒礼",坐次比普通百姓靠前两排。
- 适用人群:乡镇土豪。比如洛阳卖茶叶的张老板,花300贯买了个七品"宣德郎",从此去县城喝茶不用再看店小二脸色,逢人就说:"我也是有品级的人!"
- 性价比吐槽:看似买官,实则买社保。有个农民算了笔账:"每年免税省50贯,6年回本,好像比存钱划算?"
黄金套餐:实权基层官(六品至五品)——1000贯换"带公章的饭碗"
- 权益:实授县丞、主簿等职,有公章可盖,有俸禄可拿(月薪50石粟);允许蓄养奴婢三人,出入可骑马(低配版公务员特权);子孙可参加科举,无需通过"政审"(打破"商人子弟不得入仕"铁律)。
- 适用人群:城市富商。长安西市的粟特胡商阿罗憾,为了让儿子考进士,咬牙买了个六品"太府寺丞",结果儿子不争气,考了三次都落榜,只好吐槽:"这钱算是给我买了个'朋友圈入场券'吧。"
- 风险提示:虽然有实权,但要背KPI。曾有买官者当了县丞后,因辖区税收不达标被追责,哭着喊:"早知道不如继续卖胡饼!"
钻石套餐:高阶政治VIP(西品以上)——3000贯起,上不封顶的"面子工程"
- 权益:赐"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可列席朝会(虽然没实权,但能发朋友圈装逼);获封"郡公""县侯"等爵位,配官府宅邸,门前可立"功德碑";每年参加皇帝举办的"曲江宴",与宰相同桌喝酒(顶级人脉资源)。
- 适用人群:跨国集团CEO。波斯珠宝商穆罕默德花一万贯买了个"鸿胪寺卿",专门负责接待西域使节,每次宴会上都能谈成几笔大生意,逢人就说:"这官爵是最贵的商业名片!"
- 智商税警告:看似风光,实则高危。有个胡商买了三品"户部侍郎",结果被要求三个月内填补国库亏空,他哭着喊:"我卖一辈子珠宝,也填不上这个坑啊!"
三、卖官产业链:从"官方旗舰店"到"黑市代购"的全民参与
官方旗舰店:朝廷亲自下场当"卖家"
武则天时期,朝廷在长安设"鬻爵署",相当于"官方卖官旗舰店",门口挂着"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横幅。店内分"现官职"和"期官职":现官职交钱即可上任,期官职需排队半年,但打八折。曾有记载,某年月日,鬻爵署单日成交额突破一万贯,负责收银的官员手都数钱数到抽筋。
黑市代购:民间"职业猎头"的骚操作
官方卖官门槛太高?没关系,民间"猎头"来帮忙。长安城里有一种人叫"选客",专门帮人跑官买官,抽成20%。他们有三大绝技:
1. 假文凭制造:用粟特商人的造纸术伪造官诰,上面的吏部大印比真的还逼真;
2. 关系疏通:给负责铨选的官员塞钱,把买官者的名字"刻进"候补名单;
3. 风险兜底:承诺"不成功全额退款",但前提是"不被查出造假"。
有个选客叫王二,曾帮一个卖烧饼的李西买了个九品官,结果刚上任就被识破,王二卷着钱跑路,留下李西被官府打了一百大板——这就是"黑市代购"的风险。
跨国代购:胡商的"跨境卖官"生意
丝绸之路不仅卖丝绸香料,还卖官爵。粟特商人往返于长安与波斯之间,做起了"跨国卖官"生意:
- 对波斯贵族说:"大唐官爵,身份象征,买一个回去能娶三个老婆!"
- 对唐朝官员说:"西域珍宝,换官爵否?我用十颗猫眼石换你六品官诰!"
最绝的是大食商人阿卜杜拉,曾用三箱乳香换了个"安西都护府参军",结果到任后发现,这官就是个"接待外宾的花瓶",气得他写了本《东土骗官记》,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
西、买官者的"职场变形记":从"人生赢家"到"社死现场"
励志案例:卖油郎的逆袭
洛阳有个卖油郎朱世明,靠卖油攒了五百贯,买了个七品"司仓参军",主管粮仓。他发挥商业头脑,把官仓里的陈粮倒腾到黑市卖,再低价买新粮充数,一年净赚两千贯——这操作,比现代"国企蛀虫"还生猛。后来他嫌来钱慢,居然伪造文书,把官仓里的军粮卖给吐蕃商人,最后被腰斩于市,史称"朱世明盗粮案"。
社死现场:胡商的"文化休克"
波斯商人阿里买了个五品"市舶司使",负责广州海关。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胡商的关税从30%提到50%,结果引发外商集体罢市。更尴尬的是,他看不懂中文公文,只好花高价请师爷代笔,每次写公文都要喊:"这个'关税'用唐语怎么写?"最后被御史弹劾"尸位素餐",灰溜溜地回了波斯。
魔幻现实:官员的"副业创收"
买官的人太多,导致长安出现"官职过剩",有些官员开始搞副业:
- 正六品"太乐署丞"张某,白天上班编曲,晚上在教坊司卖唱,人称"官场周杰伦";
- 从五品"尚食局奉御"李某,靠给皇帝设计菜单,私下开了家"御膳房私房菜",一道菜卖五十贯;
- 最绝的是三品"鸿胪寺卿"王某,利用接待外宾的机会,倒腾丝绸和珠宝,赚得比工资多十倍,还美其名曰"国际友人馈赠"。
五、朝廷的"鸵鸟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后果
面对卖官鬻爵的乱象,朝廷不是没管过。御史中丞宋璟曾上疏:"陛下,卖官就像卖假药,刚开始赚钱,最后砸的是朝廷招牌啊!"武则天回复:"知道了,你去查一下,最近有没有官员买官后业绩不达标?"宋璟哑口无言——毕竟,人家花钱买的是"社保"和"面子",不是来打工的。
到了唐玄宗时期,卖官鬻爵愈演愈烈,甚至出现"斜封官"(由皇帝首接下旨任命,不经过吏部)。有个叫崔湜的官员,靠巴结太平公主,一个月内卖了三百多个官职,赚得盆满钵满。大诗人杜甫看不下去,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诗表面骂的是贫富差距,实则暗指卖官鬻爵导致的官场腐败。
六、数据解密:卖官鬻爵的"GDP贡献率"与历史反噬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则天称帝十年间,靠卖官收入超百万贯,相当于朝廷两年的正常税收。这些钱被用来给军队换装备、给宫殿装琉璃瓦,甚至给面首修豪宅。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 官僚体系膨胀:唐初官员仅1.8万,武周时期激增至4万,长安街头随便抓个穿官服的,十有八九是"买官党";
- 行政效率暴跌:买官者大多不懂政务,办公全靠师爷,曾有县令把"县太爷"写成"县大耶",闹了笑话还被百姓编成歌谣;
- 社会矛盾激化:寒门士子寒窗苦读却报国无门,而商人子弟花钱就能当官,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后的士族反弹。
七、穿越警告:如何避免成为"买官冤大头"?
如果你穿越到唐朝,发现有人向你推销官职,记住三件事:
1. 问清编制类型:是"流内官"(正式编制)还是"流外官"(临时工),曾有骗子用"流外官"冒充"流内官",坑了不少人;
2. 查看任免文书:真官诰盖的是吏部红印,假的用的是"萝卜章",用口水擦一擦,褪色的就是假的;
3. 算清投资回报:买官前先算笔账,比如七品官年薪360石粟,成本300贯,需要5年回本,如果加上送礼、打点的钱,可能一辈子都赚不回来。
曾有个书生花光家产买官,结果上任一个月就被弹劾,最后沦为乞丐,临死前喊:"卖官鬻爵猛于虎啊!"
结语:当官职成为商品,盛唐如何不翻车?
卖官鬻爵就像盛唐身上的毒瘤,初期靠它回血,后期却让整个王朝烂到骨子里。武则天用它解决了财政危机,却毁掉了"科举取士"的公平性;唐玄宗放任它野蛮生长,最终导致官僚体系崩盘。正如《资治通鉴》所言:"鬻爵卖官,古之弊政,非盛世所应有也。"
最后,送大家一首打油诗,道尽这场古代版"职场黑幕"的荒诞:
卖官鬻爵猛如虎,三品大员万贯补。
胡商买官装体面,士子寒窗空吃苦。
公文错写成笑谈,国库亏空无人补。
若问盛唐何衰落?皆因铜臭蚀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