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漫,败犬世界的音乐少女?

顺序调整章节,与剧情无关

加入书架
书名:
综漫,败犬世界的音乐少女?
作者:
涵中鱼
本章字数:
6560
更新时间:
2024-11-16

本章节的内容,是涵老师很久之前写的,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用于修正错乱的章节顺序,与小说剧情主题无关。

至于看不看么…由读者大大们自已决定啦~

不过我是建议跳过的说。

………

………

…小说章节顺序发乱了,复制粘贴,来来回回,搞半天才搞好,麻烦死了。

……

……

这个章节没法删除了,就随便发点东西。

直接跳过去看接下来的剧情吧。

……

……

嗯?不打算跳?真的?

啧啧啧……那也好叭。

事先说好,这种正经文学的分段,看起来可是会很累的哦。(?_?)

~以下是正文部分~

向往平等自由的喜鹊衔着自已的理想,离开安稳舒适的巢,向南方飞去。这样的路途自然困难重重,无比曲折,也也许会注定失败。不过,既然在路上有人陪伴,有人理解,有人倾听,纵使这样的结局没有改变,但其中的过程却已经诞生出了足够的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唐·谢利,他是一位有天赋有才能的艺术家,也是被夹在两个世界中的人。在那样的时代,他身为黑人,社会天生就在他身上打下残酷的烙印。纵使凭借自已的才能成为了卓越的钢琴演奏家,以及多领域的博士,可戴着镣铐的鸟儿,生来就难以在天空飞翔。本来,他的巡演,他那改变世界的愿望,只会成为像是一场带着镣铐起舞那样的行为艺术。

但是一切,都随着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托尼,他在酒吧负责当保安——专门搞定那些难搞的客人,但因为一次冲动,下了重手而导致酒吧被迫停业。同时,他也是一位“艺术家”,一位“胡说艺术家”。他聪明而狡猾,善于算计——也就是“和人打交道”。他本来很讨厌黑人,连他们用过的杯子都要丢进垃圾桶里,可机缘巧合下,这样的他成了谢利的司机,兼“保镖”。

在这两个月的旅途中,他们看见了很多,遭遇了很多;他们也改变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一开始,两个人相性很差。在招聘司机的场合中,自卑的谢利打扮的像是高高在上的国王,而托尼坐在下面,似乎就像是一位奴仆,心高气傲的托尼当然无法忍受,但是看在钱的份上,他在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后,最终也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这时的他们仅仅只是靠经济关系捆绑在一起,只是因为谢利答应,会付给托尼高昂的薪水,托尼才决定“忍受一下”,来当他的司机。

可后来,在托尼看完谢利的第一场演奏后,事情有了不同。他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震撼了托尼的心,让他在心里发出由衷的赞美,“看他弹琴,甚至会让我忘记他的肤色”。

而对于谢利而言,在一开始,他虽然对托尼的各种粗鄙行为感到不满,却也在尽已所能的给予他基本的尊重。

“因为你可以做得更好。”

“当你跪在地上同他们赌钱时,你就已经输了。”

“因为他们无法选择自已的命运,但你可以。”

尽管这些期望可能让托尼有些不知所措,但我想,他应该也并不讨厌这种被期待的感觉。这晚,他第一次在写给老婆的信中提到了博士的名字。也是在这晚,他第一次开始正视起这个曾经自已歧视的“老黑”,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博士。

也正是随着这样的“正视”,他对谢利肤色的偏见逐渐消解,也逐渐能够发现越来越多谢利的优点。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自然不必再提,除此之外,他掌握着多门语言,还擅长写作。托尼在他指导下写出的信件,能把远方的妻子和家人感动的眼泪汪汪。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他的言行举止都非常优雅,带有着存于骨子里的的高贵与自尊。

但是,即使这样优秀,这样有才能的艺术家,在进行他的南方巡演时,还是因他的肤色遭到了各种各样,程度各有高低的歧视。为了能够保证“住宿安全”,他只被允许住入《绿皮书》上所写的旅馆,也总是不被允许进入那些“白人餐厅”吃饭。有的人往他准备用来演奏的钢琴里扔垃圾,有的人只因他和疑犯站在一起就连他一起逮捕,甚至,还有人在酒馆里因为他的肤色而不由分说地打他一顿。

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偏见,让这位理想主义者遭到了各种各样不公正的待遇。作为高眼界,高自尊的博士,他其实很不服气,很不甘心,比任何人都更想被平等对待;但是——至少在托尼告诉他新的答案之前——他只会,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接受这一切,接受那些不公正的安排,接受那些来自他人的『歧视』。

对于那时的他而言,对这些“歧视”最激烈的反抗,也只是把心中的不满写在脸上,摆个脸色而已。这段两个月的南方巡演,对于心中本就自卑的谢利而言,无比艰辛。

看到这里,是否能知道为什么,我会在他的各种头衔前面——加上“伟大”两个字?下面那一段,就是答案。

后来,谢利的队友告诉托尼——谢利本来可以好好待在北方,那里作为平等改革的发源地,不会有把歧视摆在明面上的人,而且,还常常会有人以三倍于南方的价钱邀请他去开演奏会。

那时,这样的理想主义让托尼感到困惑——他既然不为了钱,不缺钱,那又是为了什么,他会来南方巡演,来为那些蔑视自已的人弹琴,来“遭这么一趟罪呢”?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托尼慢慢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谢利能感受到,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钢琴家,自已的肩膀上存在着那么一份责任。他想改变社会,他想打破这根深蒂固的歧视,因此他选择了——去当一位先驱。

他看着钢琴架上的琴谱,看着手上的黑白琴键,看着周围为他喝彩的人,看着周围鄙夷他蔑视他的的人们。他看着西装店里,老板从他手中夺走的的得体西装,看着托尼的朋友在他面前,用意大利语大放厥词。他看着同类们在农田里迎着烈阳,辛苦耕作,看着贫穷无知的族人住在破落旅馆里嬉戏。

每当这种时候,他总会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包围。他确实想说些什么,但也确实不知道该说什么。毕竟,要怎样慷慨激昂的话语,才会有足够的力度足以对抗着整个社会,足以对抗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性恶行”呢?

才华横溢的博士心中渴望着自尊,却也充满了自卑。他提出升职加薪,拦住打算出门的托尼,只求他不要“和他朋友说的那样”离开自已。即使口中说出的话非常客套,但那时他的眼神,就像一个——乞求妈妈不要抛弃自已的小孩。

“而我同样不被他们接受,因为他们也不觉得我跟他们是一类人。而如果说我不够像黑人,如果说我不够像白人,或者说我不够像男人,那你能不能告诉我——我到底是什么人!?”

夹在两个世界中的人,在如幕布般浓厚的大雨覆盖下,发出这样愤怒又凄凉的怒吼。这位艺术家从来都是迷茫的,他不被白人所认可,也不被同为黑人的族人们所接受——可他又能怎么办呢?

——“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

幸运的是,即,那是肯尼迪的时代,也是社会变革的时代。纵使这样的歧视深入了骨髓,可在那样的时代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改变这样的错误观念而前仆后继。纵使这样的观念依旧深入人心,可它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是一潭完完全全的死水,一块坚不可摧的寒冰了,距离人们理想中的平等,似乎只缺少一位或几位先行者。曾经遥远的路途,在那时看起来,真的很近很近。

此外,你是否注意过这一点?当你开始说:“全世界都在歧视我”的时候,你的心中也会诞生性质与之相同的“偏见”。你把一个,两个——虽然更多时候是十个二十个,甚至更多人——对你的偏见,当成了所有人对你的偏见,当成了这个世界对你的偏见。随着这样的偏见在心中诞生,你也再没法找到好好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一切新事物的方法。而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你再找不到身边可以攀附的粗大树枝,就只能最终溺死在这样循环往复的沼泽里。

在这个故事里,“勇气”就是这样一根足以救命的树枝。不过,与沼泽旁的树枝不同,这股力量并不是强大的外物,而是源自于你的内心的一个小小想法。你明明知道,越往外走会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歧视自已,但你并不认为这是世界的看法,你也并不认为这是所有人的看法。你相信,总会有人愿意接近自已,总有人会尝试了解自已,然后,你们会抛开歧视,抛开彼此的身份,真正毫无障碍地,面对面笑着交谈。所以你总是愿意怀抱希望,坚持不懈地接触,了解,拥抱这个世界。

可喜可贺的是,在故事的最后,他们都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朋友的陪伴下,向前迈出一步。

“有的人觉得自已不被世界所接受,那是他们不敢迈出第一步。”

在故事的最后,“习惯孤独”的谢利博士迈出了属于他的第一步。他和托尼一起,在托尼的家——一个白人家庭——中用餐,度过了一个温暖愉快的夜晚。

他捡拾起藏匿在心中的“勇气”,踏出了第一步,也见识到了他以前前所未见的,崭新的世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